新加坡竟有26%海產被貼錯標籤 鯊魚被標成海魴、齒魚標為鱈魚

2022-01-27

顧客在職總平價超市的海鮮部門買魚。(聯合早報)

作者 侯佩瑜

鱈魚/黑貂魚(sablefish)被標註為黑鱈魚(black cod)售賣。 巴塔哥尼亞齒魚(patagonian toothfish)當作鱈魚或鱸魚出售。

虹彩鯊魚 (iridescent shark)標為海魴(dory)或博氏巨鲶 (bocourti)。

以上是本地市場上最常被貼錯標籤的海產。 蟻粉如果對海產的品種不熟悉,或許已經被「騙」了不少次,紅螞蟻就是其中一人。

被騙錢還好,如果被騙買了水銀含量偏高的海產,可是傷身啊。

昇菘超市的海鮮部門。(海峽時報)

耶魯——國大學院研究人員去年1月至4月搜集了本地85家超市和11家餐館共96個海產樣本,以DNA條形碼(bar-coding)的方式,通過來自樣本的短基因標記來識別物種,追朔海產源於什麼物種。

該研究結果,本月10日刊登在學術期刊《食品控制》(Food Control)上。 在96個海產樣本中,有7個無法識別。其餘89個樣本中,有23個被發現貼錯標籤,全部都來自超市。

研究人員指出,與台灣(17.4%)和希臘(13.5%)等其他發達地區相比,新加坡海產貼錯標籤的比例為25.8%,相對較高。

他們認為,超市所出售的海產的標籤錯誤率之所以高於餐館,有可能是因為這些海產在產地就被貼錯。

新加坡96%的海產都是進口的,而在超市出售的大部分都是經過加工和預先包裝的。

其他在本地生產的海產,往往售價較高,未經冷凍或加工,被運往這裡的餐館。

不過,研究人員也指出,有可能是因為他們從餐館收集的樣本比超市的要少。

研究人員表示,經濟利益似乎是貼錯標籤的主要動機,但有些錯誤純屬意外。

有趣的是,研究人員發現,三文魚的樣本都沒有被標錯。2019年的一項研究倒是發現三文魚有被標錯。

簡單來說,就是更便宜的魚被故意貼錯成為更昂貴的魚類。也可以說,各國之間的標籤規定不一致,有些使用更廣泛的常用名稱來標記魚類。

例如,像本地最常被貼錯標籤的巴塔哥尼亞齒魚,俗稱智利海鱸,可能讓人會造成混亂。

巴塔哥尼亞齒魚。(mercopress)

紅螞蟻上網科普了有關這條魚的資料。來自南極的巴塔哥尼亞齒魚,又叫南極鱈魚,也被稱為智利海鱸。但這魚既不是鱈魚也不是鱸魚。

這魚的肉,口感比鱸魚更加細嫩,油脂又不比鱈魚豐厚,但是價格卻比銀鱈魚和大西洋鱈魚(Atlantic Cod)更貴。

外行人也可能會把比目魚(halibut)誤認為鮃魚(flounder),因為它們都是扁平海魚。

銀鱈魚/黑貂魚(sablefish)。(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

中文俗名叫銀鱈魚或黑貂魚的sablefish,外形嚴格來說並不屬於鱈形目的魚類。銀鱈魚經常與真正的鱈魚混為一談,但其實它不屬於鱈魚類,而是阿拉斯加深海冷水魚,市價也更高。

與市場上英文俗名為black cod魚體相比,銀鱈魚身形較長而稍側扁,呈圓筒形。

錯誤標籤會影響消費者健康

大巴窯大牌127巴剎的魚檔。(聯合晚報)

研究人員指出,海產標籤錯誤可能會讓消費者接觸到含有毒素的海產,進而影響消費者的健康。

他們舉例說,例如被當作鱈魚或鱸魚售賣的巴塔哥尼亞齒魚,它的水銀含量偏高,甚至超出安全食用水平。

根據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 (FDA)的數據,巴塔哥尼亞齒魚的水銀含量平均值為0.354ppm,銀鱈魚/黑貂魚的水銀含量也差不多,為0.361 ppm;鱈魚一般只有0.111 ppm。

0.354ppm的水銀含量其實不屬於危險的水平,有些魚類的水銀含量更高,如鯊魚(0.979 ppm)、旗魚(0.995 ppm)和被本地人稱為batang的馬鮫魚(king mackerel)(0.73 ppm)。

不過,巴塔哥尼亞齒魚的水銀含量,卻足以讓FDA建議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每周只不要食用超過一份。

新加坡食品局早前接受慈母艦(Mothership)採訪時也表示,被發現水銀含量超過監管限制的智利鱸魚,不允許進口到新加坡加工或銷售。

阻礙海洋生物的保護

(海峽時報)

研究人員指出,如果出售的魚類來自不可持續捕撈的魚類或瀕危物種,將會阻礙海洋生物的保護。

比如智利鱸魚,它被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列入紅色名單,即代表不可持續的海鮮,應加以禁止。該組織稱,人類對這種魚的貪婪需求將使它在五年內滅絕。智利鱸魚是為了吸引食客而起的商品名,它其實就是被過度捕撈的巴塔哥尼亞齒魚。

研究人員也指出,錯誤標籤可能對鼓勵國人購買可持續海鮮的舉措產生負面影響,並導致制定和執行可持續捕撈配額變得困難。

錯誤的標籤可能發生在供應鏈的任何一步。隨著產品在供應鏈中移動,就變得更難以正確地識別物種並正確地標籤它。

研究人員認為,政府或許可以規定供應鏈的每一步驟,嚴格遵守當局的標籤規範,以改善產品的可追溯性。例如要求必須有清晰明確的標籤,包括產品的原產國、物種類型以及是野生還是養殖的。這將讓消費者在購買食物時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不過,這是有代價的。消費者必須支付更高的價格,來支持這些倡議以及鼓勵使用更可持續的捕魚方法。

轉載請註明來源:獅城新聞


相关文章

  • 澳洲爆發示威遊行 抗議針對女性暴力行為
  • 兩年來吃屎充飢,幼女被親父暴打致死,後媽見死不救,說「非親生的我愛不了」
  • 義安文化中心首次舉辦書法比賽獲獎作品展
  • 李智陞:我國房地產價格依然趨向穩定
  • 我國駐日使館官員涉嫌澡堂偷拍少年 外交部:已被停職
  • 再見了!走過80餘載歲月 荷蘭村知名雜誌攤將熄燈
  • 新店開幕前夕突然不來了 業者稱泰國猛男被拒入境
  • 我國製造業活動連續八個月擴張
  • 3月份整體零售銷售額達42億元 年比增長2.7%
  • 我國和加拿大將加強在科學、技術和創新方面的合作
  • 遇到不平之事 你會據理力爭還是忍氣吞聲?
  • 體理會將推新網絡平台 讓ActiveSG會員預訂體育設施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