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要普及电动车,土地太小是优势也是短板

2024-10-02     静姝     4893

新加坡要普及电动车,土地太小是优势也是短板

新加坡持续推进电动车普及的计划。(联合早报)

作者 李国豪

加坡不大,作为城市代步工具的电动车可谓如鱼得水。

但也因为不大,对电动车至关重要的充电问题,在地狭人稠的新加坡倒是巨大挑战。

根据新加坡陆路交通局与国家环境局的最新数据,今年1月至8月,本地新注册车辆中,纯电动车比率已达约三分之一。

整体而言,涵盖电动车及混合动力车的更清洁能源车辆占本地新注册车辆约八成。

看起来,我国正朝着绿色发展蓝图的目标稳步前进。

根据蓝图,新加坡从2030年起,所有新注册的新车和德士须由更清洁能源驱动;到了2040年,将全面淘汰汽油及柴油车。

其中,在更清洁能源车辆中,政府力推电动车的意图再明显不过,当局保持对电动车的税务优惠,但缩减了混合动力车款的相关优惠。

混合动力车通常指的是结合燃油(汽油、柴油)和电能驱动的车辆。

政府本月20日宣布,多数混合动力车款所属的A2等级税务回扣额将从5000新元减半至2500新元。

这是政府继今年1月以来,再度调低混合动力车款的税务回扣:从去年的1万5000新元回扣额,一路降至如今的2500新元。

反之,电动车则仍享有2万5000新元的税务回扣。

相关做法预料能进一步推进电动车在本地新注册车辆的所占份额。

但与此同时,新加坡也不得不面对全球各国推动电动车普及的最大挑战:

充电问题。

新加坡要普及电动车,土地太小是优势也是短板

本地电动车数量稳步增加,但对充电设施是否足够存疑仍使部分消费者选择观望。(联合早报)

不怕路长,就怕没电?

消费者在是否购买电动车时,主要考量有三:

购买成本

里程焦虑(range anxiety)

充电站

从购买成本角度来看,电动车与传统燃油车的价格差距在政府的税务优惠和补助下,已进一步缩小。

此外,得益于新加坡狭小的土地,非商业公路使用者每天平均的行驶里程基本上少于50公里。

里程焦虑,即担心车子电力无法支撑行驶一定距离,是不少其他国家电动车驾驶者的最大烦恼,但在腹地较小,高度城市化的新加坡,理论上不会是太大问题。

同时,在电动车技术日益成熟下,如今大多数电动车电池满充后皆能轻松应付长达300公里至500公里的行驶距离。

新加坡要普及电动车,土地太小是优势也是短板

新加坡土地面积较小且高度城市化,是电动车发挥长处的最佳场域。(联合早报)

但“成也地小,败也地小”,如何给电动车妥善充电在高楼耸立的新加坡是个难题。

一般而言,电动车的充电桩可分为直流(DC)充电桩和交流(AC)充电桩。

直流(DC)属快速充电,充电时间约半小时至一小时;交流(AC)是慢速充电,大约需时四小时至八小时。

使用电动车最理想的情况是:

拥有电动车的家庭在家中设有专属的AC慢充,能隔夜充电;外头设立的DC快充则扮演类似油站的角色,让有需要充电的车主能以更快的速度为车子充电。

然而,要在家中设置充电桩,现阶段只有在拥有适当空间的有地住宅方才可行,而在新加坡,只有不到5%的家庭住在有地住宅。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公寓这类非有地私宅增设充电桩,也会面临比政府组屋更大的阻力。

公寓安装充电桩前,必须取得多数业主的同意。在这种情况下,为极小比例电动车车主架设充电桩,却要多数人买单的做法,未必能获得多数人同意。

为了进一步推动在公寓增设充电桩,政府早前推出电动车通用充电桩津贴(EV Common Charger Grant),为每个充电桩提供高达50%或最多4000新元的津贴。

同时,政府也修改相关法令,降低公寓安装充电桩所须的投票门槛。今后分层公寓的管理委员会只须获得大多数票(超过50%)支持,即可通过安装充电桩的提案。

过去,安装充电桩的提案至少得取得90%的支持票才可通过。

政府预计,到了今年底,约20%的私人公寓将备有充电桩。

此外,全岛约一半的政府组屋停车场已安装充电桩,陆交局也预期在明年之内,完成所有组屋停车场的充电桩安装工程。

无论如何,从各大新闻报道和坊间的车主反馈来看,除非住在备有专属充电桩的有地住宅,否则大部分电动车车主仍得仰赖住处以外的充电桩。

因此,在住家以外的充电桩数量是否足够,势必是新加坡电动车普及化能否成功的关键。

新加坡要普及电动车,土地太小是优势也是短板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