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6日早晨送別了三叔。心情平復下來,提筆寫了這篇文章。
最後一次見到三叔,是兩個星期前的《再現·歌中情》演出。
(9月21日演出之前,三叔與《聯合早報》前總編輯林任君、南洋理工大學終身榮譽教授郭振羽合影)
當時,他坐在第一排靠門的位置。坐在那個位置看演出,只能看到台上人員的左臉,很不理想。後來我了解到,七月初,三叔和怡和軒外事主任南治國博士七月初去探望郭教授,聽說了黎列剛教授和羅伊菲老師等人九月要演出《再現·歌中情》音樂劇,很興奮地說一定要看,但是想和郭教授坐一起。由於郭教授坐在輪椅區,於是,三叔要求安排跟他一起坐。
(觀賞《再現·歌中情》時,三叔與怡和軒外事主任南治國合影)
郭教授後來說,三叔看了演出很興奮,說難得有全中文的音樂劇。
中場休息時,我走過去向他打了個招呼,「三叔您好」,並寒暄了幾句。
不曾想,這成了我跟他的最後一面。我甚少與人合影,找遍了手機也找不到與三叔的任何合影,成了一個大缺憾。
我跟三叔都在怡和軒,他是多年前的老主席,我則是這幾年加入董事會的董事。
在怡和軒,我每次見到他,都畢恭畢敬叫一聲「清如叔」。剛開始許多其他董事很詫異地問,大家都喊他「老主席」,你怎麼喊「清如叔」?
我說,因為他侄女琬緋跟我是大學同學,所以我從來都按輩分喊他「清如叔」。
喊了他「清如叔」好幾年,一直到大概半年多前,他忽然跟我說,你就跟琬緋他們一樣,喊我「三叔」。我這才改口喊他「三叔」。
熟悉新加坡建國史的人,對「林清如」這個名字不會感到陌生。
五六十年代,新加坡出現過幾次如火如荼的華校學生運動,林清如就是當時的學生領袖之一。
林清如祖籍福建晉江,1937年出生於馬來亞笨珍,行三;二哥便是赫赫有名的林清祥,早在1951年因為抵制中三會考而被警察逮捕。林清祥是新加坡建國史上的重要人物,我們將來找機會寫一寫。
而林清如自己,則因為領導學生運動,在1956年底被殖民地教育部下令開除。
(林清如2020年在新加坡出版《林清祥的政治願景》一書)
翌年,1957年,林清如被殖民地政府逮捕,作為政治犯被拘留了九年。這九年當中,他在獄中考獲法律學位,出獄之後成為執業律師。
1978年某日,有人約林清如,需要他提供法律諮詢,讓他到怡和軒去談,剛好碰到怡和軒主席孫炳炎等熟人都在打麻將。當時打麻將是怡和軒會員的主要娛樂,恰巧林清如也頗好此道,於是加入了怡和軒。
熟悉新加坡華人歷史的朋友們都知道,在風起雲湧的三四十年代,怡和軒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1937年,168名來自各國的華僑代表出席大會,決定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辦事處就設在新加坡的怡和軒。後來陳嘉庚徵募3200名南僑機工北上支援抗戰,也是在怡和軒進行。
按林清如的口述,「陳嘉庚把怡和軒引入社會,變得偉大,且光芒四射」;他也說,「從陳嘉庚到陳六使,怡和軒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超越一般社團的功能,扮演舉足輕重的公民社會角色,領導一場又一場跨幫派的全民運動」。
不過,在新加坡獨立之後,由於社會經歷巨大變遷,怡和軒長達三十載成為僅讓會員打麻將消磨時光的去處。
到了1995年,怡和軒辦100周年紀念,林清如開始感覺到,或許怡和軒不會永遠淪為一個搓麻將的地方,可能還會有些有意義的事可以做。
2007年,林清如被推舉為怡和軒主席;隔年剛好是怡和軒重建落成、陳嘉庚基金先賢館開幕、怡和軒成立113周年,林清如認為,應該凝聚並發揮民間的力量,製造一個文化的大環境,作為文化建設的先決條件;有了強大的民間力量,才是傳承文化的真正力量。
(陳嘉庚基金先賢館開幕)
林清如出掌怡和軒之後,積極推動社會人文建設,包括舉辦講座,談社會、歷史、甚至政治課題;同時,創辦高質量期刊《怡和世紀》,內容涵蓋社會焦點、時評、史料整理、文化傳承、財經、會友風采、藝文等方方面面,報道翔實,論理客觀,既不標榜,也不媚俗:門戶開放,思想碰撞,集思廣益。
可以說,林清如的改革提升了怡和軒的社會功能和價值,也提高了怡和軒的地位和形象。
(林清如2014年出版《我的黑白青春》)
我大概2014年前後加入怡和軒,成為會員。之後,三叔就約了我幾次辦講座,有時是自己上場講,有時是由我出面去請專家學者來講。
「疑人勿用,用人勿疑」這個原則,三叔發揮得淋漓精緻。我辦講座時,只要事先拿主題跟他通通氣,取得他認可就行。他絕不要求你提供大綱,更不會要求審閱。
後來,我獲選進入怡和軒董事會,受委為文教主任,跟三叔的聯繫也多了一些。在文教方面,他身為老主席給了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勵。
我曾在一次董事會上,提出向某個社會群體開放會籍的建議,畢竟這個群體在社會上的能量和作用越來越大,後來我才得知,原來三叔也有此意,而且也在積極推動這個改革。對此,我印象極其深刻。衷心希望,三叔的這個想法能早日實現。
三叔一直是《怡和世紀》編務諮詢。一年多前,他拉了我進入編委會。三叔生前患有心臟疾病,近年動過幾次手術,最近一次應該就在今年三月。我在編委會的工作溝通群看到,大家對三叔的病情很揪心。3月手術之後,主編林少彬馬上在群里跟大家說,「好消息,清如老主席星期二的第四次心臟手術很成功,情況比上一回還良好,讓我們祝願他早日康復!」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三月手術出院之後,三叔很快就給大家發來信息,說自己年邁而且帶病,請辭編務諮詢一職。並且說,他珍惜與大家多年來建立起來的友情,只要大家不嫌棄,願一如往常與大家保持聯繫。
哲人風範。
言猶在耳,不曾想,前幾天,10月1日,三叔摔倒,頭部受重傷送院,隔天晚間離世。
三叔敬重陳嘉庚。今年是陳嘉庚誕辰150周年紀念,怡和軒辦了陳嘉庚特展,陳嘉庚基金先賢館則進行了翻新,10月5日開幕,可惜三叔無法親眼看到。
(10月5日陳嘉庚特展、先賢館新版展覽開幕;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叔曾明確交代家人,不發訃告也不對外開放,謝絕花圈、鮮花、帛金或登報致哀。往生的消息只在出殯之後才公布。
今早去送三叔之前,我特意請示了家屬,是否方便前去送行,家屬曰可。在靈堂燒香鞠躬之後,女兒問我,「這位阿公跟我們是什麼親屬關係?」
我說,這位阿公與我們並非親屬,但勝似親屬。一、對我,他有知遇之恩;二、他是我大學同學的三叔,我一向很佩服這位同學,也佩服她的家族;三、他是我在華中的學長,他在華中的經歷令我肅然起敬。
接著我便簡單跟女兒說了林清祥和林清如的事跡。女兒聽了,似懂非懂說了一句「原來歷史就在我們身邊。」
2019年,華中慶祝百年校慶。三叔寫了篇文章《難忘山崗的青春季》,其中有這麼一段:「百年華中,英才輩出,無不為校爭光。我家兄弟這般德性,說我們有負期望並不為過,說我們了不長進,也還是厚道有餘。儘管如此,兄弟們一生勤勉任事,坦蕩做人,都以華中子弟自居,皆以華中子弟為榮。」
「有負期望」「了不長進」,自然是老華校生自謙之詞;「勤勉任事,坦蕩做人」,則乃實話。吾儕自當以老學長為榜樣!
尊重三叔遺願,一直到今早送走三叔之後,才寫了這篇短文,向三叔致敬。
三叔,有緣來世再見!
(新加坡前外長、怡和軒榮譽顧問楊榮文發文哀悼)
ABC丨編輯
HQ丨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