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基金先贤馆开幕)
林清如出掌怡和轩之后,积极推动社会人文建设,包括举办讲座,谈社会、历史、甚至政治课题;同时,创办高质量期刊《怡和世纪》,内容涵盖社会焦点、时评、史料整理、文化传承、财经、会友风采、艺文等方方面面,报道翔实,论理客观,既不标榜,也不媚俗:门户开放,思想碰撞,集思广益。
可以说,林清如的改革提升了怡和轩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也提高了怡和轩的地位和形象。
(林清如2014年出版《我的黑白青春》)
我大概2014年前后加入怡和轩,成为会员。之后,三叔就约了我几次办讲座,有时是自己上场讲,有时是由我出面去请专家学者来讲。
“疑人勿用,用人勿疑”这个原则,三叔发挥得淋漓精致。我办讲座时,只要事先拿主题跟他通通气,取得他认可就行。他绝不要求你提供大纲,更不会要求审阅。
后来,我获选进入怡和轩董事会,受委为文教主任,跟三叔的联系也多了一些。在文教方面,他身为老主席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励。
我曾在一次董事会上,提出向某个社会群体开放会籍的建议,毕竟这个群体在社会上的能量和作用越来越大,后来我才得知,原来三叔也有此意,而且也在积极推动这个改革。对此,我印象极其深刻。衷心希望,三叔的这个想法能早日实现。
三叔一直是《怡和世纪》编务咨询。一年多前,他拉了我进入编委会。三叔生前患有心脏疾病,近年动过几次手术,最近一次应该就在今年三月。我在编委会的工作沟通群看到,大家对三叔的病情很揪心。3月手术之后,主编林少彬马上在群里跟大家说,“好消息,清如老主席星期二的第四次心脏手术很成功,情况比上一回还良好,让我们祝愿他早日康复!”
三月手术出院之后,三叔很快就给大家发来信息,说自己年迈而且带病,请辞编务咨询一职。并且说,他珍惜与大家多年来建立起来的友情,只要大家不嫌弃,愿一如往常与大家保持联系。
哲人风范。
言犹在耳,不曾想,前几天,10月1日,三叔摔倒,头部受重伤送院,隔天晚间离世。
三叔敬重陈嘉庚。今年是陈嘉庚诞辰150周年纪念,怡和轩办了陈嘉庚特展,陈嘉庚基金先贤馆则进行了翻新,10月5日开幕,可惜三叔无法亲眼看到。
(10月5日陈嘉庚特展、先贤馆新版展览开幕;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叔曾明确交代家人,不发讣告也不对外开放,谢绝花圈、鲜花、帛金或登报致哀。往生的消息只在出殡之后才公布。
今早去送三叔之前,我特意请示了家属,是否方便前去送行,家属曰可。在灵堂烧香鞠躬之后,女儿问我,“这位阿公跟我们是什么亲属关系?”
我说,这位阿公与我们并非亲属,但胜似亲属。一、对我,他有知遇之恩;二、他是我大学同学的三叔,我一向很佩服这位同学,也佩服她的家族;三、他是我在华中的学长,他在华中的经历令我肃然起敬。
接着我便简单跟女儿说了林清祥和林清如的事迹。女儿听了,似懂非懂说了一句“原来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2019年,华中庆祝百年校庆。三叔写了篇文章《难忘山岗的青春季》,其中有这么一段:“百年华中,英才辈出,无不为校争光。我家兄弟这般德性,说我们有负期望并不为过,说我们了不长进,也还是厚道有余。尽管如此,兄弟们一生勤勉任事,坦荡做人,都以华中子弟自居,皆以华中子弟为荣。”
“有负期望”“了不长进”,自然是老华校生自谦之词;“勤勉任事,坦荡做人”,则乃实话。吾侪自当以老学长为榜样!
尊重三叔遗愿,一直到今早送走三叔之后,才写了这篇短文,向三叔致敬。
三叔,有缘来世再见!
(新加坡前外长、怡和轩荣誉顾问杨荣文发文哀悼)
ABC丨编辑
HQ丨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