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补贴(Subsidy)
新加坡政府按照门诊和住院两种类型来为病人提供财政补贴。其中,就门诊看病而言,政府为成年人补贴50%,对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和65岁以上的老人补贴75%。而对于住院患者,根据住院条件的差别,病房分A、B1、B2、C四个等级。对各等级病房的补贴率分别为0、20%、65%和80%。如果每次总住院费超过500新元(C级)至1000元(B2级),即可启动保健储蓄。
保健储蓄计划(MediSave)
保健储蓄计划(MediSave)是新加坡政府为所有公民和永久居民设立的一项强制性个人储蓄制度,旨在帮助国民支付医疗费用。这项计划通过个人和雇主的共同缴费,建立一个专门用于支付医疗开支的储蓄账户,保障个人和家庭成员的医疗需求。
MediSave账户的资金主要用于支付住院费用、购买医疗保险以及某些门诊费用。除了为本人使用外,MediSave还可以为直系亲属(如配偶、父母和孩子)支付在本地医疗机构的医疗费用。主要适用于公立医院和一些获得批准的私人医院,无论是住院治疗还是特定的门诊服务,MediSave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缴费方面,MediSave账户的资金由雇员和雇主共同缴纳。根据政府规定,不同年龄段、不同收入的员工缴费率有所不同,确保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政府为每个MediSave账户设定了最低和最高储蓄额,如果账户存款超过上限,超出的部分将转入个人的中央公积金(CPF)的其他账户,而不是继续存入MediSave。
为了确保MediSave的使用合理且可持续,政府制定了详细的使用指南,并根据医疗环境的变化和国民的医疗需求定期调整政策。这不仅确保了医疗费用的可负担性,还有效防止了过度医疗的发生,避免MediSave账户中的资金过快耗尽。
此外,MediSave账户内的资金还可以在特定情况下与直系亲属共享使用。这意味着,若家庭成员之间有一方需要医疗资金,另一方的MediSave账户也可以提供支持。不过,政府对这类跨账户的使用进行了严格监管,确保MediSave账户的资金主要用于必要的医疗支出。
终身健保计划(MediShieldLife)
健保双全计划(MediShield)创建于1990年,这是一项基本的、低费用的医疗保险计划,其实施理念是帮助那些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或所需巨额医疗费用的重大疾病患者。长期治疗的患者需要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这不仅会增添家庭开销,而且会耗尽保健储蓄金。
所以,健保双全计划可以保障这一群体仍然能够获得医疗卫生服务。其实,健保双全计划自动覆蓋全体国民,除非个人要求退出,90%以上的民众参保,但新加坡政府仍在努力提升覆蓋面,争取全民参与。
新加坡公民或者永久居民可以用MediSave户头的存款去投保,可以报销在新加坡的部分住院与手术费用。
健保双全计划在2015年底被全新的终身健保取代,MediShield升级为MediShieldLife计划。不过,作为一项基本的个人医疗保险,MediShieldLife提供的只是最基础的保障,所以,新加坡政府允许公民与永久居民向保险公司购买个人医保IP(Integrated Plan)来补全医保保障。
保健基金计划(MediFund)
保健基金计划是新加坡政府在1993年设立的一个捐赠基金,帮助那些已经得到保健储蓄计划和健保双全计划补偿之后仍然无力承担医疗费用的贫困患者。这些捐赠基金的收入会分发到公立医院,无法自行承担住院费用的新加坡人可以申请保健基金的援助。每个医院都设有保健基金委员会,负责审批和发放。
保健基金计划使新加坡最贫困人群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医疗服务保障,该计划构成他们最后的安全屏障。在筹资方面,起初新加坡政府注入2亿新元资金,并根据实际情况向保健基金拨款。后来,为了提升保健基金使用的针对性,在此基础上再行成立银发族保健基金(Medifund Silver)和少儿保健基金(Medifund Junior),以保障老年人群和少儿权益。
享有保健基金资助的患者必须是新加坡公民,患者及其家庭只有在接受政府补贴、使用保健储蓄和健保双全计划之后仍然无法承担医疗费用,并在保健基金指定的医疗机构接受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