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性耳聾是新加坡頭號「職業病」 從事這些行業的人要小心

2024-10-24

戴好耳機,護好耳朵。(海峽時報)

作者 劉智澎

起工傷事故,相信許多人會聯想到建築工人從高處墜落,或製造業員工因機械故障而受傷。

確實,這也是新加坡工傷人數最多的兩個行業,平均每10萬名員工就有約30人因工傷亡。

不過,根據人力部日前公布的2024年上半年工作場所安全與衛生報告,最常見的工傷反而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的: 由噪音導致的聽力受損,也稱「噪音性耳聾」。

接觸85分貝以上噪音 每天不宜超過八小時

報告指出,去年通報的1229起工傷案例中,有804起跟噪音性耳聾有關,占了三分之二。

單是今年上半年,就通報約300起。

人力部解釋,噪音性耳聾案例近年激增,是因為有更多醫生和僱主通報。當局在工作場所加大監測力度後,也發現更多案例。

當中,患病風險最高的是製造業中的金屬加工業。 生產腳踏車零件的中野工業(Nakano Metal Press),平均每年會有一兩名員工的聽力受工廠噪音影響。

中野工業去年開始為員工準備減噪耳罩。(聯合早報)

公司負責人告訴亞洲新聞台,切割和敲打金屬會發出很大的噪音,但一些員工只用紙巾或棉花塞住耳朵,無法有效防阻噪音。

因此,工廠去年開始為員工準備減噪耳罩,並在金屬加工機器上安裝一層防噪海綿屏障,預計可降低5分貝的噪音。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每天超過八小時承受85分貝以上的音量,即為不安全。 85分貝相當於戲院的音效、嘈雜的餐館、食物攪拌機發出的聲音,或坐在車裡聽車外交通擁擠的聲響。

人力部工作場所安全與衛生專家部門處長林盈吟指出,比起工傷意外,像噪音性耳聾這類「職業病」,往往是經過長時間乃至多年的累積。

「它並非立即形成,因此絕對可以預防,不過一旦形成就很難逆轉了。」

高分貝音樂也可以是噪音

自1975年起,噪音性耳聾在《工廠法令》和《工傷賠償法令》下,已被列為必須通報並可獲賠償的疾病。

人力部也規定長期暴露在噪音環境中的員工,必須接受例行聽力檢測。

不過,聽力學家Alicia Tay透露,近期因噪音性耳聾前來求診的病患,多數並不在工廠上班,他們從事的行業也跟傳統意義上的「噪音」扯不上關係。

她舉例,客服熱線中心(call centre)的人員為了聽清對方在電話里的聲音,經常不自覺地調高耳機的音量,以蓋掉環境的雜音。

設計對白:「您好,有什麼可以為您服務的?」(ALAMY)

在健身房教飛輪單車的教練為了營造歡騰的氛圍,往往會播放震耳欲聾的強勁音樂,還要對著麥克風向學員喊口令。

Alicia Tay說,這種種噪音疊加起來,很容易就超過100分貝。 (難怪紅螞蟻才上了一堂飛輪單車課,耳朵就嗡嗡作響……)

回頭想想,聽力受損的應該不只有教練,每周上課的學員也「難逃一劫」吧?

跟著音樂用力地踩!(海峽時報)

世界衛生組織曾發出警告:

全球有多達11億名12歲至35歲的年輕人,因長時間在夜店、酒吧、演唱會和體育賽事上接觸高分貝的音樂和噪音,而面臨永久性聽力受損的風險。

聽力受損過程緩慢 感受不到就無法保持警惕?

年輕人總覺得,聽力受損是年長者才會遇到的問題,殊不知自己的雙耳在接受刺激信號的同時,也在一步步喪失聽覺功能。

陳篤生醫院環境衛生與安全部門主任Joseph Lim醫生告訴亞洲新聞台,由於聽力受損是一個逐漸惡化的漫長過程,不會在一夜之間顯現,因此人們一般感受不到,也不會保持警惕。

噪音性耳聾的初期症狀包括: 在接觸高分貝噪音後,感覺聲音聽起來失真或不清楚; 在嘈雜環境中難以與人交談,經常會遺漏部分談話內容,或要求別人重複剛說的話。

病患也可能出現耳鳴、睡眠不佳、情緒低落或易怒等症狀。

你說什麼?(ALAMY)

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首席聽力學家呂慧盈副教授警告,當聽力受損到無法察覺環境中通過聲響發出的警訊,意外也更容易發生。

「病患可能因溝通能力受阻而減少交流,導致社交關係疏遠,甚至造成抑鬱或焦慮。」

呂慧盈建議,如果工作時無法避免接觸噪音,以下幾種方法或可預防患上噪音性耳聾:

佩戴耳塞,減低噪音強度;

下載可測量噪音分貝的手機應用,監測工作環境音量;

遵循「60-60原則」:確保耳機音量不超過最大音量的60%,連續使用耳機的時間不超過60分鐘。

將近96分貝太危險了,此地不宜久留!(聯合早報)


相关文章

  • 大馬網友揭露「馬勞」回國後都愛扮有錢人!在新加坡打工時就吃Maggi面!
  • 開啟上班天的MCD咖啡一杯竟然只要S$1☕️ 優惠從即日起直至5月28日🤩
  • 新加坡必吃餐廳指南 7家本地人私藏美味,米其林與經典全收錄
  • YouTrip可以換馬幣啦,免費載你去新山🤩消費滿額送3% cashback,指定商店消費高達10% cashback~
  • 新加坡兩大剩飯盲盒App全攻略🤤便宜價買星級酒店自助剩菜➕麵包蛋糕驚喜袋,薅羊毛順便杜絕浪費!
  • 當 「孤獨死」 敲響警鐘:新加坡 PR 政策釋放暖意,國際生及工作者迎來身份規劃新機遇
  • 【數據PK】上海 VS 新加坡:生活成本大比拼,你更青睞誰?
  • 九歲抗癌小勇士重返校園!愛與支持照亮生命之路
  • 權力魔方轉動!黃循財新內閣暗藏三大玄機:雙副相制、65後全面接班、新生代閃電入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