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之间的距离不再只是物理上的,更是心灵上的。
“你隔壁住的是怎样的邻居?”
在开始写这篇文章前,我问了身边几位朋友,结果却令人意外。
一位住在公寓的朋友告诉我,他完全不认识邻居,偶尔在电梯里碰到人,也不确定那是否是邻居;而另一位住在组屋的朋友则说,虽然见过邻居,但也只是停留在礼貌性的“Hi”、“Bye”,笑一笑而已。这种“互动”多半是因为天天在走廊上见面,不打招呼实在有些尴尬,但彼此从未深聊。
最近,一则新闻引发了我的思考:一名17岁的青年因企图在淡滨尼西邻里中心发动袭击而被捕。有位朋友突然问道:“你觉得他的邻居会知道他是这样的人吗?”
这个问题让我们不禁一愣,深感害怕。是啊,隔壁住着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
曾经的邻里情
几十年前,这个问题可能根本不会存在。如果你在那个时代问起“你认识邻居吗”,大多数人都会觉得有些可笑,怎么可能不认识呢?不仅认识,甚至能清楚记得邻居亲戚的住址。如果邻居父母外出,孩子还会到自己家吃饭。这种邻里间的关怀和照顾,如同《论语》中所言:“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朋友有信,邻里方能和睦。”
然而,今时不同往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邻里之间的距离不再只是物理上的,更是心灵上的。作为记者,我接触的第一批新闻,便是关于邻里纠纷:A抱怨邻居B家养的花招来蚊虫,而B则指责A故意泼脏水到她家门口,双方互不相让,报警纪录一叠。至于噪音扰民、烟雾侵扰、杂物堵塞走道,甚至树枝伸进隔壁家导致官司不断……这样的新闻让人不禁感叹:邻里关系似乎成了现代社会的一道 “难题” 。
尽管调查显示,新加坡有八成居民希望与邻居和睦相处,但现实却是,多数人选择与邻居保持距离。“谁知道隔壁住的是什么样的人呢?”这种心态,使得人与人之间渐渐生疏,邻里情愈发淡薄。
现代都市中的邻里情
相比之下,或许是因为我出身乡村,又或许是性格使然,我不仅认识我的邻居,甚至很享受与他们聊天的过程。在我们搬离武吉班让之前,隔壁的年迈夫妇含泪送别我,他们感慨道:“以后没有人陪我们聊天了。你知道吗?你陪我们聊天的次数,比我几个儿子加起来还多!” 这句话让我既感动又惋惜。
笔者新旧邻居几家人今年春节聚餐,餐桌上满是几家人烹煮的美味佳肴。(图:占勇)
搬到新家后,我依然乐此不疲,不仅与新邻居打成一片,还把旧邻居介绍给了他们。每逢佳节,几家人一起拜年,互相庆祝,宛如一家人一般。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就是这样简单而温暖,哪怕一开始只是偶然的相识,却能逐渐演变成真挚的友谊。
为什么我们能成为朋友呢?或许是因为古人所说的“远亲不如近邻”吧。正如孟子母亲为了让儿子有好的成长环境而三次搬家,这样的邻里选择影响深远。而今天,我们的友谊不仅限于文化背景,无论是本地人还是新移民,只要愿意敞开心扉,生活中的每一天都能因为邻里的关怀而更加美好。
重新审视邻里关系
华人传统中,强调邻里关系的重要性,比如,“孟母三迁”、“择邻而居”、“远亲不如近邻”等古训,无不在提醒我们邻里相处的智慧。然而,在现代都市中,隐私和自我保护似乎成了主旋律。虽然居住空间更加紧凑,但人与人之间的心却变得更远,邻里之间的关系日益淡薄。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不禁想问,在读这篇文章的你,是否知道隔壁住着怎样的邻居?也许,你只需要一次简单的问候,就能打开一扇新的友谊之门。或许,在不经意之间,你会发现,邻里之间的相互关怀,能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温暖和快乐。
请点击《城市呼吸》系列报道,阅读更多文章。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