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公園局發文告指出,姐妹島海洋生態園在完成了一系列加強其保護、研究、宣傳和教育方面的工程後正式揭幕。
這些新設施和景觀為公眾提供了全新的自然休閒選擇,能有更多機會親近我國這座「自然之城」里豐富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增進對我國自然遺產的了解。
國家發展部長兼主管社會服務整合事務部長李智陞今天(28日)在海洋生態園的漂浮木棧道上種植珊瑚,以紀念姐妹島海洋生態園重新開放,以及成為新加坡首個海洋生態園十周年。
本地首條漂浮木棧道這是我國首條漂浮木棧道,長達220米,同時也是珊瑚的棲息地和研究場所。木棧道下方兩側的石板為珊瑚提供了適宜生長的基質。它可以隨著潮汐的漲落而升降。無論海水水位高低,訪客都可以近距離觀察海洋生物,看到各種魚類游來游去。
公園局正在漂浮木棧道試用CoralAID 礦物增積累裝置,通過低壓電力刺激硬珊瑚生長,這在我國尚屬首次。
該裝置與鋼結構相連,利用電解加速碳酸鈣的增殖,以便硬珊瑚用來構建骨骼。由於珊瑚的自然繁殖和生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這不僅能提高硬珊瑚的生長速度,還能增強它們抵禦環境壓力的能力。
另一大亮點是全島採用可持續基礎設施,現在已經實現了凈零能源目標,響應了新加坡 2030 綠色發展藍圖。
大姐妹島上新建的太陽能發電場將滿足所有能源需求,從而減少電力消耗產生的碳排放。此外,新的太陽能海水淡化廠通過反滲透技術將海水轉化為清潔水,因此無需從陸地進口。
保護生物多樣性訪客也可以在海洋網聯船務快線(Ocean Network Express)沿海森林步道徒步。
步道周圍也種植了極度瀕危的沿海物種,例如,火筒樹(Barringtonia asiatica)和黃牛木(Calophyllum inophyllum)。
抵達山頂觀景台後,漂浮木棧道和遠處小姐妹島的風景盡收眼底。
大姐妹島為公眾提供了更多的海洋娛樂和教育機會,而小姐妹島則是一個專門用于海洋保護和研究的場所,以促進物種恢復和棲息地改善,後者不對公眾開放。
大姐妹島現有的兩個礁湖(lagoon)中較小的一個也被改建成了潮汐池。退潮時仍保留海水,能促進紅樹林的繁殖和海草的生長。
公園局的長期目標是使潮汐池成熟為一個具有多種棲息地的生態系統,以支持廣泛的海洋生物多樣性,例如喜鹽草(Halophilia ovalis)、白骨壤
和飛白楓海星(Archaster typicus)。訪客們也能近距離接觸這些海洋動植物,使得礁湖成為戶外課堂。
在加強生態建設和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姐妹島海洋生態園擁有珊瑚礁、沙岸和海草草甸等多種類型的棲息地。
為進一步擴大和增強自然資本,當局也引入了幾個多個生態環境強化項目。例如,在海堤的潮間帶安裝了珊瑚礁強化裝置,為珊瑚和其他海洋生物創造了更多的棲息地。
大姐妹島周圍還設置了翠鳥洞穴、蜜蜂巢、蝙蝠箱和野生動物柱,為野生動物提供了更多的築巢場所。從長遠來看,這些努力將有助於加強海洋公園的生態恢復能力。
新加坡島嶼渡輪公司(Singapore Island Cruise & Ferry Services)表示,公眾可以從濱海南碼頭搭乘渡輪,先前往聖約翰島(St John's Island),再前往大姐妹島。每天有六趟渡輪往返兩座島嶼,上午10點、中午12點和下午2點從聖約翰島起航,上午11點、下午1點和3點從大姐妹島返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