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奔驰、宝马和大众汽车,作为内燃机汽车产业的领头羊,已经引领全球汽车市场一个世纪。然而,面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崛起,这些传统汽车巨头似乎正面临着“诺基亚化”的危机。新加坡管理大学李光前商学院的副教授傅方剑表示,将德国车企比作昔日的手机巨头诺基亚,而中国车企则如同苹果和安卓智能手机的崛起。
图源:Reuters
诺基亚曾是世界最大的手机品牌,但在苹果的iPhone和安卓智能手机的冲击下,最终退出了手机市场。傅方剑指出,中国车企巧妙地把握时代脉搏,另辟蹊径发展电动车,从而在内燃机汽车的竞争中实现了快速超车。尽管如此,他认为德国品牌仍有其独特之处,不会迅速被淘汰,但市场份额将逐步减少。
德国车企可通过合作获取中国新能源技术
在全球40大品牌销量排行榜上,内燃机汽车为主的丰田、大众(福士伟根)和福特位居前三,而以新能源车为主的比亚迪则排在第九位,奔驰、宝马和奥迪分别排在第11、12和14位。傅方剑认为,尽管德国和日本汽车品牌在全球市场仍具有竞争力,但比亚迪的增长速度更快,预计未来将在全球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图源:FACEBOOK
在中国市场,德国车企正面临中国车企的强劲挑战。大众、宝马和奔驰今年第三季度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大幅下滑,宝马下跌30%,奔驰减少13%,大众下降15%。据MarkLines数据显示,德国品牌今年前八个月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仅为15.9%,同比下降10.8%。
德国车企并未坐以待毙,它们已经开始推出电动车,并公布了一系列电气化产品的路线图。例如,奔驰计划到2030年转型为只销售电动车的品牌。同时,它们也放下身段,与中国伙伴合作,如大众与国轩高科合作获取电池技术,奔驰与吉利合作生产smart电动车。傅方剑指出,传统车企可能会发现自家技术和高成本难以与中国竞争,因此改变策略,通过投资、并购或入股的方式实现共赢。
贸易保护主义阻挡中国汽车并非长久之计
然而,德国车企的电气化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新加坡社科大学苑副主任、Wearnes Automotive前董事经理关耀汉博士指出,德国品牌在定价和新产品开发速度方面,无法与中国竞争对手相比。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机械与宇航工程学院副教授谢明表示,未来汽车将侧重于替代能源、高效控制系统和先进软件系统如人工智能,中国电动车在这些方面具有优势,且劳动力成本较低,因此在价格上更具竞争力。
图源:CNA
德国车企的生产线和供应链都是为内燃机汽车设计的,转型到电动车需要在技术和劳动力技能方面进行重大调整。更关键的是,这些老牌车企必须改变汽车设计的思维方式。新能源汽车被视为“车轮上的电脑”,要求汽车工程师也必须是电脑系统工程师,具备强大的软件和系统集成能力。
德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挑战很快将蔓延到全球市场。中国车企已将目光投向欧洲、北美洲和东南亚等市场。面对中国电动车的强势,欧美国家采取了征收额外进口关税的保护主义措施。慕尼黑经济研究院的专家沃尔夫(Anita Wolfl)认为,这种关税政策虽然针对中国,但同样不利于西方车企,可能引发国际贸易冲突。
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李宝胜认为,中国电动车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足以应对加征关税的壁垒,且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在海外设厂以规避这些壁垒。“德国车企仍应专注于创新、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以保持竞争优势,而不是依赖保护主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