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隨著中國經濟陷入陰霾,房市崩盤,這幾個曾經的經濟火車頭似乎成了「拖油瓶」。
餐廳和購物商場的人潮稀稀落落,民眾消費降級,以北上廣深為首的一二線城市在消費增速方面,相較其他三四線城市遜色不少。
官方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簡稱「社零總額」)雖同比小幅增長3.7%,但四大一線城市的表現卻顯著低於全國平均。
深圳僅上漲1%,廣州持平,北京和上海則分別下降0.3%和2.3%。
反之,三四線城市的增速平均達4.76%,高於全國均值。
例如,位於浙江省的紹興市就達到了8.7%增速的亮眼成績。
數據透露的信號,是北上廣深消費者的腰帶依舊勒得很緊。
這對急欲推動國內消費增長,試圖重振疲軟經濟的北京當局不是好消息。
美國總統當選人特朗普明年上台後,可能對中國商品加重關稅,若國內消費情況仍不見起色,中國經濟恐怕只會更加風雨飄搖。
過去經濟向好時期,一二線城市的居民對未來收入增長充滿信心,自然非常樂意消費,有時甚至藉助信貸方式消費也在所不惜。
但好景不再,如今債務壓力升高,經濟前景不明朗,也讓上海等大城市居民對未來收入增長的預期減弱,這份「敢敢消費」的信心早已不復存在。
根據統計,中國今年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為5.4%,但一二線城市增速為低於全國均值的4.75%,三四線城市增速則達到5.77%,高於全國平均。
這種心態也反映在消費者的樂觀情緒。
國際企業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9月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不同地區中國消費者的消費信心有所落差。
在三四線城市,對經濟樂觀的居民比例達82%,但一、二線城市卻只有74%。
以中國居民槓桿率(即債務與可支配收入比例)來看,一二線城市的居民槓桿率達到近74%,而三四線城市的居民槓桿率則僅接近56%,兩者差距不小。
由於房屋貸款占收入比例較小,三四線城市居民受房市崩盤的衝擊相對較輕,這也讓他們能更有餘裕保持消費力。
概括來說,三四線城市的「一低兩小」,即生活成本低、債務壓力小,以及工作壓力小,讓它們成了「中國的希望」。
中國一二線城市就業壓力大,內卷嚴重,導致年輕人傾向前往那些生活成本較低,工作壓力較小,方方面面都比北上廣深來得「鬆弛」的城市發展。
這既帶動了三四線城市的產業發展,包括高端科技行業的升級,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的消費活力。
有分析指出,一些新近的服務和品牌雖然會先在一二線城市插旗登陸,再逐漸延伸至較小的城市,但一二線城市的市場往往更容易陷入飽和,相較之下,在三四線城市的擴張速度更快。
例如,擁有肯德基(KFC)特許經營權的中國餐飲集團百勝中國有意於2026年前,在中國擴增數千家門店,其中就有超過半數準備開在較小城市。
這顯示中國的利益分配模式似乎正在改變,北上廣深在經濟上的領頭地位或將面對一些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