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84年前,在中國湖南湘西辰溪,日軍飛機猛烈轟炸中,一位年輕的孕婦急匆匆地自避難的防空內跑出來,不顧滿天敵機的炮火,一路跑回家,進門就生下了一位女嬰。這個漫天烽火中倖存的嬰兒就是羅伊菲。
那一天,遠在千里之外的福建,隨同戰時福建省政府遷移到閩中山城永安的郭家,也在日機空襲聲中迎來第三個男嬰。
二戰戰火中倖存的兩個嬰兒,長成後結下終身的情誼
羅家女嬰自出生以來便註定漂泊的半生。四個月大時父母親就帶了她翻山越嶺長途跋涉跟流亡潮到達中國戰時陪都重慶。1945年抗戰勝利後,一家人沿路先後搬遷到廣州、湖南寧鄉,南京。1947年一家五口由上海乘船來到寶島台灣,定居台中大肚鄉。那年她七歲;誇張的說,已經跟隨父母跑遍半個中國。那是個動亂的年代,論籍貫,她是湖南寧鄉人,但是在老家前後居住不過幾個月。
永安出世的郭家男嬰,也在幾年之中跟隨父母,先後搬到漳州、龍岩。1945年抗戰勝利終於「定居」廈門。只不過四年之後就在「大江大海」那年代隨國民政府大撤退到台北。
這兩家人先後來到台灣。命運的安排讓這兩個在戰亂中出生的男女在台北相聚,成為同班同學,開始終身的情誼。
這兩位便是郭振羽教授 - 新加坡知名社會學及傳播學學者,而羅伊菲乃是新加坡資深華文作家,以及三十多年來推廣音樂文化的義工。
兩個同班同學訂婚時被稱為「七同佳偶」
繼去年十月出版了個人回憶錄上集《伊菲心語 – 行走人間五十年》後,這位耄耋之年的筆耕者,將於今年十二月八日推出續集《伊菲心語(續)- 踏歌人間斜陽好》。
上集涵蓋她自出生於二戰烽火中,歷經巔簸流離的童年後定居台灣,在台灣戒嚴時代成長,大學畢業後赴美深造,1973年舉家遷居新加坡,直到知命之齡的「中年危機」,徘徊於離新或留新的矛盾中。這本續集記載她與老伴郭振羽教授,最終選擇植根新加坡的後半生。
2023年10月出版的回憶錄上集《伊菲心語 – 行走人間五十年》
做為老移民,他們與大多數土生土長新加坡人一樣,經歷從中年到老年,兒女成家立業,孫輩陸續來臨,成長茁壯,而自身逐漸步入暮年的旅程。但於伊菲而言,在平庸的生活煙火里,卻有另一併行的生命軌跡,那就是全心投入推廣音樂文化的點點滴滴。
這兩個生命軌道在同一時空中進行,偶有交集,卻多半獨立。因此伊菲不得不將這部份另書記錄,是為2022年出版的《行雲踏歌三十載》一書。
2022年6月出版的《行雲踏歌三十載》
談到伊菲寫作,她的「靈魂伴侶」(soulmate)郭教授在他為伊菲的第一本散文集《歲月如歌》寫的序「伊菲的有情世界」中這樣描寫她:
「和我比起來,伊菲對情景的記憶力,常叫我驚為天人,聽她講故事,談往事,就像看電影一般,微細玄妙處一一勾勒出來,無怪乎,在眾多文體中,她最鍾情於寫小說」。
那年兩人剛過知命之齡,郭在文中坦言:「自十八歲初識她時,就覺得她太率直太柔馴,總有些擔心她給人欺侮,不免時時以保護者自居,剛結婚的那些年,常教她防人之心不可無,結果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而我卻是愈來愈像她了。」
三十多年後的今天,伊菲在她回憶錄的續集這麼說:知命之齡前的我,習慣性地凡事依靠著郭。他是無微不至護佑著我的大樹,而我是溫室中不起眼的小花,雖然當這株大樹遭難時,小花也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堅強。兒女相繼離家前,我是與嬌兒痴女打成一片的最「好(第四聲)玩「的媽媽,而郭是為我們訂下作息表的「仁慈獨裁者」(套一句女兒珞珞在我們金婚文集《我必珍惜你》中的形容詞)」
2014年9月出版的《我必珍惜你》
命運卻是一雙奇妙的大手。伊菲說:
「在我最狂野無羈的夢裡都不曾有過的畫面,竟然出現了!就在1991年春天,當我看到身邊幾位人美歌甜的年輕朋友,在我們斜陽道的大客廳里,沉醉於卡拉OK的演唱,突然就說了那句話:你們這麼愛唱歌,我們不如組個合唱團吧。
2004年初伊菲在維多利雅音樂廳獨唱舒伯特的「小夜曲」
怎麼能料到,當天的一個小小建議。把我帶上了一條與前半生截然相異的軌道。而郭不但沒有阻止我,反而成為我背後最強有力的支持者。行雲踏歌三十三年,每當面對人事迷惘時,他睿智而理性地為我分析事情的原委,小小音樂團體陡遭風雨傾淋時,他為我們撐起保護的大傘。他無私的包容和寬厚的大愛,成就了我後半生奉獻於音樂文化志工的事業。」
而伊菲的「華麗專身」就是在1991年走上美聲之旅時啟步。《伊菲心語(續)- 踏歌人間斜陽好》忠實記載了這如歌的行板。
2024年9月21及22日,84高齡的伊菲登台高歌
作者的長子郭子澄,讀了母親這本續集,猛然醒悟:
「母親是新舊交替時代的產物。這在她五十歲之前,並不明顯,我們一家四口都無此體會。相信父母當時都認為,我們是新式的家庭,父親是公認的當代暖男,母親是職業婦女,兒女也是沒大沒小的西化孩子,我們同「舊」是沾不上邊的。而發覺五十歲前的日子竟然是「舊」,還是在我們兒女相繼離巢,母親不再需要日夜為兒女瑣事操心之時,才稍有體會。母親通過重新寫作、創立社團、鑽研美聲音樂,而另闢蹊徑的歷程,驀然回首,才明白在曾經號稱開明、時代化的歲月,「舊」時代的烙印仍存,無意間對其自我的成長,對自我完善的追求,仍然形成了無形的障礙。對於五十歲以後的母親,我們一家四口(是的,包括母親本人)都刮目相看,原來母親有這麼豐富的情懷,這麼多故事想分享,這麼多樂曲想謳歌。一位二十餘年來一切以丈夫、孩子為主的(尚自認「現代」)的女性,在半百之年,始「出落」為一個全人。」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2023年底十一口人的全家福
台灣名詩人席慕蓉曾說伊菲:「不管身在何處,內心深處應該有一片無垠廣漠,任由她自在翱翔」
有一片無垠廣漠
上海作家淳子形容伊菲:「在她體內,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沉醉和緘默的情感,有一支觸摸靈魂的枝叉。」
伊菲的沉醉與緘默
或許我們可以用這段話來介紹這位老作家:文字與音樂是她的無垠廣漠,任她自在翱翔,而當她把那與生俱來的沉醉與緘默化為歌聲時,就觸摸到善良的人性和真誠的靈魂了。
伊菲的內心總有一片無垠廣漠
而這位將半世紀青壯年華都獻給新加坡社會的「他鄉女子」,也陡然了悟,自身早已融入了這美麗的島國,誠如郭教授所說:新加坡社會和新加坡人到底是開放寬容的。我們在這裡生活了半個世紀,慢慢終於有機會深入參與這個社會。身在其中,我們不再是邊際人,更像是個「擺渡人」,是文化上的擺渡人,擺渡在不同文化之中,安享兩岸風光。
或也如他們的兒子郭子澄所言:若說《伊菲心語- 行走人間五十年》有超過一半的篇幅在描述故國、外邦的大江大河,《伊菲心語(續)- 踏歌人間斜陽好》則是一部老移民在新加坡紮根、種植、開花、結果的故事。父親母親是這個故事裡的快樂園丁。
且讓我們聽聽兩位快樂園丁的故事。
《伊菲心語(續)- 踏歌人間斜陽好》一書將於2024年12月8日下午三時在國家圖書館16樓觀景台舉行發布會。節目包括8位文學女子聲情並茂的朗讀及華語音樂劇 《再現•歌中情》的精粹片斷。也備有茶點與讀者交流。歡迎愛好文學與音樂的朋友出席12月8日的藝術雅聚。
座位有限,可掃描下圖中二維碼報名
HQ丨編輯
HQ丨編審
羅伊菲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