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色交融 人淡如菊——水彩画家李运启

2024-11-26     静姝     8079

太史公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无疑是透彻而犀利的人性论断,但也不免偏颇。人类社会,难以回避动物界的丛林法则,但终究与仅有生存本能的动物有本质区别——人的精神世界,或者说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有大我与小我的边界,大我为社会大众而坚守或殉道,不求功利;小我成就个人,以一己之小成,为社会留下美好的印记。画家就属于后者,他们用天分或者历经训练的技巧,借用画笔,记录人世间关于美好的一切点滴与瞬间,满足自己,也报答社会。

水色交融 人淡如菊——水彩画家李运启

李运启

本地水彩画家李运启(Lee Choon Kee,1944- )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用画笔持续记录新加坡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六十余年,乐此不疲,亦不知老之将至。

自实龙岗政府华文中学读书时开始学习美术至今,李运启一直都在默默地勤恳耕耘。他本人以新加坡水彩画会创会会员的身份备受尊敬,也曾任新加坡美术总会副会长及本地历史最悠久的美术团体——中华美术研究会的会长(2010-2013),是新加坡国内被西方水彩大国——美国承认的少数几个本地水彩画家之一,是美国国家水彩画会(NWS)和美国水彩画会(AWS)的准会员[1],也是英国传统水彩俱乐部(澳洲维多利亚分会)荣誉会员。

不过,大约在1960年代,只有一个外国人曾花50块钱买过他的一幅作品,直到1980年代的近20年间,他几乎鲜有机会再卖画。但画画是要花钱的。一边是生活,一边是用钱的无底洞,他只好想办法节省:把一张水彩纸的正反两面都用来画画——这真是令人嘘唏的一幕,在世界美术史上,恐怕也是罕有所闻的故事。这就是李运启,那个真正热爱绘画的人,无论是否被人承认,无论是否可以换来金钱。皇天不负苦心人,1980年代以后,他的作品渐渐被本地艺术市场所接受,2023年,在他年届耄耋之际,本地一位身价不菲的画廊老板,一出手便一次性收藏了他近300张各个时期的作品,也第一次让公众知道了曾经在画纸两面作画的李运启。

水色交融 人淡如菊——水彩画家李运启

水色交融 人淡如菊——水彩画家李运启

左图为《晒鱼》,水彩,56 x 76cm (1972);右图为《渔村》,水彩,56 x 76cm (1995)

李运启在本地出生,父亲自海南文昌而来,母亲在他出生几个月后曾带他返回过家乡一段时间。他先入赤道艺术研究会学习,后于1962年至1965年入南洋美专,主修西洋美术,师从林友权、陈世集、林木化、许振弟、张荔英、黄奕全等人。最初他画油画,但写生后乘坐巴士返回时,未干的油彩偶尔会刮擦到同车的乘客,引来责骂和厌恶,因此改成更为轻便,材料也更便宜的水彩。他早上上课,中午之后外出写生,直到晚上七八点钟才回家,几乎每日如此,而写生也让他遇见了影响他一生的人——林清河(Lim Cheng Hoe,1912-1979)。

林清河是新加坡第一代水彩画家,先驱艺术家,1969年与陈宗瑞、许延义、黎才专等13人共同创立新加坡水彩画会。他出生于中国厦门,七岁时随家人来到新加坡,中学时就读于莱佛士书院,美术老师是理察·沃克[2](Richard Walker)。同李运启一样,在林清河的时代,是无法靠画画维持生计的,林清河选择一份有保障的公用事业局职员工作,直到退休,业余时间从事绘画创作。他最为推崇的是外光(en plein air)画法,他的源自英国的水彩风格,深深地吸引著李运启。林清河每个周末都会外出写生,而李运启则会同样准时出现在他的身旁。幸亏林清河除英语外还可以讲方言,这让不大懂英语的李运启能和他适当交流。同一时期,曾给李运启及其他年轻水彩爱好者指导的是新加坡水彩画会的另一位创会者、先驱艺术家陈宗瑞(Chen Chong Swee)。

水彩画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3500年前的古埃及,人们使用天然材料如土、矿物、动物血液、昆虫尸体等制成颜料绘画图案,“到公元九世纪,无论在希腊、罗马、叙利亚还是拜占庭,大多数细密画都是用水彩与铅白混合制成的一种不透明的水彩来画的。而此时正值查理曼大帝的卡洛林王朝。查理曼大帝十分重视手稿创作,他召集了许多交替使用透明和不透明水彩的大画家。这种混合使用一直延续到中世纪后期乃至文艺复兴时期,当时已普遍将水彩应用于细密画中。事实上,这些就是水彩画的雏型……19世纪末,水彩画已经发展出完整的独自体系。就狭义的定义而言,水彩画是指用水彩颜料,以水为稀释媒介,在纸张上作画的绘画方式。通常有透明水彩(Transparent Watercolor)及不透明水彩(Gouache)两大领域”[3],华人世界通常将水彩画归入西洋画范畴。十八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推动了水彩画的发展。为适应军事与科技的发展,早期水彩画主要是用于地形景物测绘。在英国及美国画家的努力之下,水彩画飞速发展,一度颇受瞩目,但世异时移,如今却变成了一个相对小众的画种,不少人甚至错误地认为水彩画只是油画的小稿而不以为意。在我国公认的几位先驱艺术家之中,只有林清河一人是以水彩为主的画家。

李运启与林清河的水彩显然是从正宗的欧美体系进化而来的,同时受到中国水墨和儒家精神影响,是有华人文化背景的南洋风格。本地艺术史学者姚梦桐(Yeo Mang Thong)曾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南洋风格并不是真实存在的艺术流派,只是本地画家长久以来的一厢情愿的迷思而已。当然,姚梦桐并不否认本地画坛南洋风或马来亚风的存在。事实上,这种文化背景与个性十分明显,色彩表现独特,有着鲜明的、以新马地区为主的南洋地域风貌的绘画题材,已经被国内外不少美术史研究学者倾向定义为南洋风格。尽管在这一概念之下的新加坡画家并非是严格意义上的、有基本一致的艺术文化理念和表现技巧,甚至他们所借助的绘画媒介也千差万别,交流语言亦不尽相同,文化背景更是“咖喱汤式”的——一锅煮下去,无论什么食材,都有了咖喱味。对,这就是南洋风格,是相对的文化混合、包容与再塑造。当然,也有在美术范畴上的具体体现——热烈的、鲜艳的、仅属于赤道的自然景观和华、洋、巫、印各族融合的人文景观。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