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巷》,水彩,56 x 76cm (2016)
左图为《新加坡河岸上的守卫舍》,水彩,56 x 76 (1968),私人藏品;右图为《静物》,水彩,56 x 76 (1970), 私人藏品
这种独特的“南洋风格”,是为东南亚,尤其是新加坡艺术家所推崇和接受的。60年代之前的新加坡既有都市的繁华,也保持着简朴的甘榜风情——新加坡河两岸是繁忙的商业交易的景象,店屋林立,熙熙攘攘;海边则大多是木制的船屋,蕉风椰雨。到了六七十年代,山林小道旁开始有了炊烟,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也让更多的高楼耸立起来。李运启出身平凡,其艺术,也是对平凡的致敬——他画新加坡河,河流就像新加坡的太阳一样,是作品的灵魂。河面上有拥挤的船只,河水映照着天空的蓝色,天际的末端却飘着淡淡的灰色水雾,渔夫从天空中预见到大雨将至,将渔船停泊河口。河边小巷里有热闹的咖啡店和人来人往的街市,水彩的痕迹与河水的灵动和谐相融,让人想跃入画中,坐于河畔。他着迷于城市空间,捕捉被忽视的街道和庭院,以及那些在窗户外面挂着五颜六色的衣服的宁静后巷;他追逐瞬息万变的热带云朵和日光,抓住天空中闪现的各种瑰丽颜色,像调色板一样,在红瓦的屋顶,白色的墙与黑色的框架之间有效组合,营造出虚实关系;他画浓郁苍翠的热带雨林,如江南水乡之地的低矮起伏的山峦,或者垂下千万条长须的硕大的榕树,以及婀娜绰约的胡姬花…… 李运启的作品与林清河一样,与同时期接受过中国主流审美文化教育的先驱艺术家相比,中国意象的南洋风情是不完全一致的。但也许是骨子里天生就有的华人血脉,让他们形成一定的联系。李运启的水彩,不是那种刻意的追求西洋美术范式的表现,线条中多少带有一丝中国书法曲线的痕迹,常常呈现出某种抽象的哲学特质,是记忆的唤起,而非严格的现实再现。这些作品的画幅各不相同,色彩也偏淡,可以看得到笔触和水渍与颜料的痕迹,所流露的都是对这美好家园的无限眷恋与热爱,是具有美学意义的严肃绘画,而非休闲放任的散逸之作。
《新加坡河》,水彩,58 x 38cm (1970)
李运启的作品有与众不同的安静与优雅的格调。比如,一幅创作于1987年的《Haji Lane 哈芝巷》作品,描绘了位于甘榜格南(Kampong Glam)与白沙浮(Bugis)一带的街巷,画面以令人舒适的米黄与浅绿色调为主。这里曾是穆斯林聚居的地方,早年是港口,穆斯林由此搭船出海赴麦加朝圣,朝圣归来者被称为哈芝。画面主体是一排红瓦白墙的店屋,是极具南洋格调的建筑,二楼淡绿色的木窗微拢著,透露出店屋主人居所的私密与安逸;临街的底层商铺外面有张开的阳伞与随意摆放的竹篓、木箱、推车、居家杂物,以及屋檐下旺盛的热带植物。醒目的是一条柔软地垂挂的红色布条,墙角有一名印度工人正在打扫。
《哈芝巷》,水彩,56 x 76 (1987),私人藏品
与一般的写生者不同,李运启在户外写生,有时候会在一个地点持续画上几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环境进行全方位观察,直到他认为那个地方不必再继续画下去了为止。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他大约画了近3000张作品,几乎走遍了新加坡的各个角落,即使在接近80岁左右的年纪,依然每天骑着脚踏车,在烈日和风雨中,在街巷中穿行,骑上几个小时也不觉得辛苦。他的所有作品都是现场完成,从不起草稿,随时在画面上直接添改,这就意味着他的观察和立意,以及画面的构图和表现等必须同时达成绝对的一致。他认为,一旦起稿就会被草稿控制,作画的过程就变成填充色彩,丧失灵动和节奏,他追求的是冲动之下的独特画面效果。因此,与其说水彩成就了他,不如说他把水彩的媒介特质发挥到了极致——水彩特有的水流动性与色彩的通透和低度叠加、与水墨画相似的一次性低容错笔触,以及随机变化的光波流动。这些技巧,未经长期有效的训练是难以达到相对完美境界的。
南洋美专毕业后的最初几年,李运启没有工作,只是埋头画画,不问其他。后来,他加入一间广告公司,任摄影员,同时负责暗房洗像工作,薪水微薄。后来,他尝试过在建屋局(URA)找一份工,在测绘部门任制图师,也曾在一间日本公司,负责花布设计,均是维持生活而已,甚至一度与朋友合伙经营一间小型公司,最终亦不能获利而退出。1981年,李运启决定放下一切,不再受生活压力左右,毅然决然当一名专职画家——他觉得做生意或其他工作都不容易,都会遇到挫折,甚至失败,似乎比画画更难,只有画画才能让他放松。他坚信,只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一直画下去,总会有开花结果的那一天。事实上,正是这种自律和不懈追求,最终为他赢得成功和声誉。
1990年代后,李运启走出国门,开始背包旅行,在世界各地寻找新题材。为了丰富艺术视野,他几乎跑遍亚洲各地,也游历欧美诸国,作品在2000年后正式走入公众视野,曾在新加坡、日本、韩国、英国、法国、台湾、马来西亚等地展出或举办个展,为多国机构和私人收藏家所重视。
自古而今,有人视艺术为谋生之技,有人用以沽名钓誉,有人身陷其中却仍顾影自怜。还好,历史上也不乏像李运启这样的人,把艺术当成一生的美好,就像一首歌唱的那样: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得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
•
注释:
[1]据李运启讲述,因在寄送作品至美国参加展览时发生丢失事件,他遂按照美国方面的规定,仅保持准会员身份,不参加该组织的其他基本活动,如定期展览等。1990年,新加坡水彩画会荣誉会长王金成入选成为第一位美国以外被颁发美国水彩协会特色会员证的亚洲水彩画家。
[2]根据维基百科,理察·沃克于1923年抵新加坡,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The Royal College of Art),主修壁画。先后出任政府英文学校及全新加坡政府学校美术课程学监(Art Master of Government English Schools,Art Superintendent Singapore Schools),1937年起同时兼任莱佛士书院美术老师。1938年时也第一次为其他学校的非英语族群学生(主要是马来语)教授美术。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