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後發現自己原來被領養 52歲女經理苦尋親生父母30年無果

2024-11-26

現年52歲Ngo Ai Yen(出生名字)是一名經理,已婚,並育有兩名20多歲的孩子。

Ai Yen日前找上紅螞蟻,希望通過廣大蟻粉的幫助,尋找親生父母和親生手足的下落。

她並沒有向紅螞蟻透露她目前所使用的名字,因為她沒告訴養父母自己正在尋找親生父母。

她擔心地說:

「八旬養父這些年都非常照顧和疼愛我,我擔心他知道我在尋找親生父母后,會誤以為我想拋棄他。其實,我只是想知道生父生母當年是出於什麼苦衷,把我送給別家養,讓這件事有個了結。」

15歲第一次懷疑自己是被領養Ai Yen回憶道,她是在15、16歲時開始懷疑自己不是父母親生的。

「自從養母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我就開始感覺自己是一個多餘的孩子。我每次和養母吵架,她就不給我吃飯,不給我零用錢。我本來沒當一回事,不過當我向同學傾訴時,他們都會質疑說:『你可能不是親生的』。」

有一天,半信半疑的Ai Yen查看了自己的出生證書,嘗試從中找到任何自己被領養的蛛絲馬跡。

「不過,父母一欄上的信息,就是養父養母的信息,我找不到任何關於領養的資料。」

Ai Yen因此就沒再懷疑自己不是父母親生的。

25歲篤定自己是被領養的直到Ai Yen25、26歲時,她偶然發現自己的出生證書是當局在她五歲時才發出的,而不是她出生時發出。

於是,她向新加坡移民與關卡局(ICA)詢問,對方當時僅解釋有幾種可能原因,例如被領養或者在外國出生等,沒有透露Ai Yen是否被領養。

Ai Yen解釋說:「出生證書上面寫著我的出生地址是新加坡,所以我當時挺篤定自己是被領養的。」

根據1972年生效的領養修正法令,任何人不得取得被領養者原出生證的副本。從1972年5月起,當局會發出新出生證給孩子的養父母。這樣,被領養的孩子就無法單憑出生證,發現自己被領養的事實。舊有的出生證記錄則不再公開,除非法庭下令,否則當局不得公開舊的出生證記錄。

1972年也是Ai Yen出生的那一年。

根據她搜集的資料,Ai Yen相信養父母是在她出生不久後就領養了她,但不知道後者為什麼在她5歲時才替她申請出生證書。

40歲那年仍在大海撈針2012年,也就是Ai Yen 40歲的那年,她再次聯絡移民與關卡局,希望能查出自己的出生資料。當局將她轉介到高庭家事部門(也就是現在的家事司法法院)申請查閱與其領養申請相關的文件。

不過,Ai Yen始終沒找到關於自己被領養的文件。

Ai Yen當時以為尋找自己身世的努力就此石沉大海,毫無結果。

52歲終於找到生父生母資料直到今年3月,她看到《海峽時報》的一篇關於「被領養者可以向社會及家庭發展部尋求幫助,與他們的親生父母取得聯繫」的報道。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長兼衛生部第二部長馬善高2022年5月在國會提呈領養兒童法案二讀時表示,政府鼓勵領養父母向孩子說明他們是被領養的事實,但當局也意識到這是敏感課題,因此會進行有關諮詢和研究,探討下來如何進一步披露領養信息,包括成立一個領養登記處。

社會及家庭發展部今年3月回復《海峽時報》詢問時說,獲取領養記錄對養父母、被收養人和親生父母來說,是一個敏感的問題,當局最近實行一些關於披露更多領養信息的措施,包括鼓勵所有領養者參加有關披露領養信息的講解會,目前還在觀察其影響,隨後會再決定是否建立領養登記處。

當局也指出,講解會會為養父母提供如何告訴孩子領養事實的技巧和須知。當局雖然不會強制領養父母向孩子透露他們是被領養的,但強烈鼓勵父母這樣做,同時表示:

在新加坡被收養的孩子,如果想要尋找親生父母,可以聯繫移民和關卡局,申請獲取反映親生父母姓名的原始出生記錄副本。

(刊登在2024年3月3日《海峽時報》)這次,Ai Yen再次向移民與關卡局諮詢,當局終於給出了她一直想知道的領養信息:

生父姓名和出生年份:Ngo Ah San,1923年

生母姓名和出生年份:Lee Siew Kim,1927年

她的出生姓名和年月份:Ngo Ai Yen,1972年9月

祖籍:福建

Ai Yen在近30年後,終於找到了生父生母的名字。(受訪者提供)Ai Yen說,

當她看到親生父母的出生年份,心沉了一下,因為如果兩人還在世,父親已經是人瑞,母親也接近百歲了,她認為能見面的機會很渺茫。

「我現在只能抱著找回親生手足的希望。」

她語帶遺憾地告訴紅螞蟻,如果新加坡當局早年對披露領養信息沒有那麼嚴格,她和親生父母可能在30年前,兩老70多歲還在世時見上一面。

根據法律,移民與關卡局只有在兩種情況下才會公布保密的個人資料:一、國家安全受到威脅時;二、執法單位提出要求。移民與關卡局發言人2004年告訴《聯合晚報》,其實,過去有不少人曾經到移民與關卡局,要求幫忙他們尋找親生父母,不過當局都拒絕了這類的要求。

移民與關卡局當時說,除了保護個人隱私之外,他們不幫公眾尋找親生父母的一個主要原因是他們無法確定另外一方是否也有相認的意願,而且,也無從知道尋回親生父母這個舉動背後有什麼意圖。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Ai Yen憑著生父母的名字在黃頁電話簿找到了相信是兩人的電話和住址,也就是在惹蘭河水山 (Bukit Ho Swee)一帶。

不過Ai Yen上門時,該單位已經換了屋主,物是人非,尋找父母的線索又再一次斷了。

Ai Yen並沒有就此放棄,她在今年6月也在臉書群組「I grew up in Bukit Ho Swee」(我在惹蘭河水山長大)里尋親,不過至今還沒有任何消息。

(取自臉書)尋親之路雖幾經失望,不過Ai Yen說,她仍希望找回自己的手足,希望從他們口中得知親生父母的事跡。


相关文章

  • 英國科學家展開海洋碳吸收試驗 讓海洋能重新吸收更多大氣中二氧化碳
  • 本地手足口症病例一周內每日平均達到61起
  • 美國科研人員研發昆蟲般大小彈跳機器人 有望提高救災工作效率
  • 涉審計署大樓坍塌 泰國法院向17人發逮捕令
  • 曼谷電纜竊賊深夜作案遭電擊 三人落網
  • 泰國榴槤業者出新招 娃娃機里「抓」榴槤引熱潮
  • 馬國軍艇演習時失控撞上旅遊船 兩軍人受傷送院
  • 泰國百年佛寺原住持 涉挪用1173萬進行網絡賭博
  • 馬國學生穿錯校服 被老師大庭廣眾狂鞭致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