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富豪18%選擇出海新加坡,是全球平均的翻倍!為什麼?

2024-11-26

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

全球擁有200萬美元可投資資產的富豪,有73%考慮在未來12個月內「出海」,其中,9%選擇新加坡

而在中國大陸富豪當中,選擇出海新加坡的竟高達18%

是全球平均的翻倍!

難怪這兩年在新加坡,到處都見到來自中國大陸的名人、富人……

原來,這兩年我們耳熟能詳的「出海新加坡」熱潮,是真實發生的,不是痴人說夢......

全球富豪55%考慮移居外國

昨天,滙豐環球私人銀行發布「企業家財富報告」。

報告指出,55%的全球富豪在未來12個月內考慮移居外國

其中,考慮移居新加坡的有9%,是比例最高的,等於是首選移居地。

後續為瑞士、英國、美國,都是8%。

德國、法國為7%。日本為6%。澳洲、阿聯、馬來西亞為5%。

在全球富豪當中,考慮移居新加坡比例最高的,是來自香港特區(19%)的,台灣地區(16%)的,以及印度(15%)的。

全球富豪69%考慮轉移財產

報告指出,高達69%的全球富豪考慮向國外或境外轉移全部或部分財產

其中,考慮把財產轉移到瑞士的最高,有9%。

其次為新加坡、美國、英國、法國,都是8%,也不低了。

之後是德國、香港特區、日本,為6%。

澳洲、阿聯為5%。

全球富豪73%考慮企業出海

受訪的富豪當中,73%表示,考慮12個月內讓企業出海。

出海的首選目的地為新加坡、法國、德國、美國,皆為9%。

選擇英國的有8%。

選擇香港特區、中國大陸、瑞士的各有7%。

選擇馬來西亞的有5%。

本月中旬,星海世家家族辦公室辦「新加坡出海之旅」

向中國大陸企業家們介紹新加坡出海情況與策略

全球富豪總體看好未來走勢

與當前一些略為悲觀的情緒不同,絕大部分富豪總體上看好未來的走勢。

在全球範圍內,91%的受訪富豪判斷,未來會稍好或很好;7%認為不會有變化;只有少於2%認為會變得稍為糟糕或很糟糕。

對未來表示最樂觀的是印度的富豪,高達98%認為未來會稍好或很好,只有2%認為未來不變。沒人認為未來會稍為糟糕、很糟糕。

新加坡的富豪則比較中庸,38%認為未來會很好,52%認為會稍好,10%認為不變。

在大中華區,台灣地區的富豪42%認為未來會很好,47%認為會稍好,10%認為不變,1%認為會稍為糟糕或很糟糕。

香港特區的情況稍微不一樣,41%的受訪富豪認為未來會很好,49%認為未來會稍好;7%認為未來不變;2%認為未來會稍為糟糕,1%認為將來會很糟糕。

在美國,48%的受訪富豪認為未來會很好,41%認為會稍好;10%認為不變;1%認為會稍為糟糕或很糟糕。

各位讀者,您呢?您對未來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中國企業青睞新加坡

經濟學人智庫(EIU)發布的「2023年中國對外投資指數報告」顯示,新加坡成為全球最吸引中國投資之目的地。

過去九年,新加坡是中國大陸最大外資來源國,而反過來新加坡是對中國投資者最具備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報告指出,對於中國投資者來說,新加坡最具吸引力有幾個因素

首先,新加坡具有全球商業中心的地位;其次,新加坡與中國大陸文化相通;再次,在中國與西方之間的緊張局勢當中,新加坡保持中立

對中國投資者來說,這些因素結合起來,意味著在新加坡的運營風險較低,比較不會遇到在其他國家所常見限制;另,新加坡可以作為中國企業進軍東南亞市場的總部和跳板;同時,新加坡具備一定的科技研發能力,對創新企業具有吸引力

從「考察團」到「招商團」

從「招商團」到「研學團」

90年代,我剛出道的時候,當時在新加坡颳起的是「考察團」」熱潮。

1992年,在鄧小平提出「我們應當借鑑新加坡的經驗「之後,中國大陸許多地方政府紛紛組織考察團,到新加坡考察招商引資、經濟規劃與工業區建設、城市治理等等,以致後來蘇州工業園區應運而生。

後來,蘇州工業園和新加坡「軟體轉移」辦公室成立之後,各地政府到新加坡的考察團就相對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級招商團,有省長率團的,有市長率團的,也有縣長、區長、小型工業園區管委會主任率團的,帶著各類工業、商業、城市基礎建設等項目,到新加坡來招商引資。

30多年後的今天,儘管這類招商團還有不少,但逐漸的,出現得越來越多的是各類研學團——從高校組織的企業家研學團,到企業主、老闆們自發組織的研學團,幾乎可以用「絡繹不絕」來形容,仿佛回到了90年代中期的情景。

就在一個星期前,我剛給長江商學院EMBA同學們的一個研學團講關於「東南亞的資源、商機與挑戰」。

國際產業的五次遷徙

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給我印象深刻的是,這一兩年來,不斷有新老朋友問我,現在的經濟怎麼這麼糟糕?過去幾年還風生水起的行業,到了現在感覺生意越來越難做,錢越來越難掙。

我想,這有許多各種因素,包括經濟周期的影響,也包括產業轉型、更新換代的影響。

先說國際產業的五次遷徙。工業生產肯定尋找生產要素價格更低、生產性價比更高的地方。這是無法規避的大趨勢。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第一次是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從英國向法國、德國、北美遷徙。

第二次是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從美國向日本和聯邦德國遷徙。

第三次是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從日本、德國向亞洲「四小龍」、部分拉美國家遷徙。

第四次是20世紀90年代,向中國大陸遷徙。

第五次就是現在,正從中國大陸向東南亞、印度、墨西哥等地遷徙。

(60年代的新加坡。圖源:NAS)

這些產業的遷徙,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每一次轉移,都是一次大洗牌,能夠適應並成功轉型的,便是完成了一次大升級。比如新加坡,六七十年代,紡織業舉足輕重,我家就靠著一台縫紉機,父母兩人加上我們三個小屁孩,在家給小工廠縫製嬰兒服裝,掙點兒碎銀養活一家五口。

現在呢?還有可能靠這個在新加坡養家餬口嗎?

不可能。

因為生活成本上升了,生活水平也上升了,人們的需求提升了,那些低附加值的生產行業不再能符合人們的需求了。

產業必須升級

產業升級必定帶來陣痛

所以,產業必須升級。隨著產業的升級,低附加值的產業只能往外遷徙。所以,當新加坡經濟從人力密集型轉型到資本密集型(如石油化工)、知識密集型(如電子)的時候,紡織業就只能往外遷徙。

這個現象,20年前我在中國大陸沿海就見過。當時,溫州的一些低層次的工業企業,已經開始向江西、內蒙等地轉移,把土地、人力等生產要素騰出來,留給高附加值的工業行業,如電子、精密機械。

因此,在我看來,現在的「第五次工業遷徙」,從中國大陸往東南亞、南美等地遷徙,十分正常。

關鍵不在外移,而在兩點。一、是否能吸引高附加值的行業遷入,填補空白,並提升當地人的價值和收入;二、產業升級必定帶來陣痛,當地是否有能力、有機會、有時間提升勞動力,讓勞動者具備駕馭新行業的知識與技能。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不難理解,為何新加坡國務資政李顯龍在蘇州說,「考慮到勞動人口的潛能和城市化之後的高質生產力中國經濟仍有相當的發展空間」。

也不難理解,為何李顯龍也說,「新加坡仍對中國的未來具備信心」。

(李顯龍11月25日訪問蘇州工業園。圖源:李顯龍FB)

出海東南亞

我們經常說「企業出海」,實際上,「出海」可以分為三類:產品/服務出海、製造出海、模式出海。

產品或服務出海:就是傳統的貨品貿易、服務貿易。主要產能、人員仍放在中國國內,依託國內供應鏈的成本優勢、成熟生產工藝與技術能力、政策紅利等。

(汾酒在新加坡設銷售網點,就是典型的產品出海)

製造出海:由於受關稅、運費、國際環境等因素影響,將產能轉移至人工、水電、土地、所得稅等綜合成本較低的區域,目的是打破貿易壁壘、優化供應鏈效率和提升成本管控能力,同時縮短訂單交付周期,擴大海外市場覆蓋面。一個例子就是中國的申洲國際。網上關於申洲國際的資料很多,大家不妨自己找來閱讀。

模式出海:將品牌、產品、管理模式複製到海外,在各區域搭建銷售網絡,載疊加不同地區的差異化發展戰略,以規模化和體系化實現本地化建設,降低出海業務對國內業務的依賴度。一個例子就是海底撈。這個大家想必很熟悉了,本文不再贅述。

東南亞的人口紅利

許多中國企業出海,首選東南亞。這也是這麼多研學團選擇到新加坡探討出海的原因。

東南亞的一個特點是,人口年富力強,而且在增長中,不但能夠提供大量勞動力,而且,東南亞中產人口每年平均增長5%,到了2030年,預計65%人口進入中產階層,形成重要的消費市場。

繼中國大陸之後出現人口紅利的,一個是東南亞,一個是印度。這個時機不能錯過。

中國這幾年在講「內循環、外循環」兼顧,在目前微妙艱巨的國際形勢下,東南亞無疑提供了個「外循環」的好市場。

東南亞的後發優勢

同時,中國人很熟悉的一句話「新中國用70餘年時間成功實現西方300年的工業化」,很有可能也在東南亞重現。東南亞大部分國家目前有點像二三十年前的中國,可以利用世界上已有的技術、資本、管理經驗、市場組織,免去前期成本,包括時間成本,來帶動經濟發展,並完成從農業國向工業國,再從工業國向科技國的升級。

中國企業出海選擇東南亞的另一原因,是東南亞國家各有不同特點,能與中國企業形成不同的互補。

為何考慮落戶新加坡

我們來看看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的一組數據。

過去幾年,全球吸引外資總體是下降的,包括美國。但東南亞地區是上升的。

而且,以人均吸引外資金額來看,新加坡高達2.6萬美元,是美國的近30倍,東南亞的81倍!

如果把東南亞其他國家和新加坡細分,就發現一個驚人的現象

2023年,新加坡吸引外資增長13%,而東南亞其他國家則是萎縮19%

換句話說,新加坡以一己之力,撐起了東南亞招商引資形勢一片大好的局面。

同樣的一組數據,我們看到,新加坡2023年吸引的外資,僅僅比中國大陸略低一些。

為什麼新加坡能做到?

簡單說,幾個關鍵詞——自由,開放,講究契約精神,與國際互聯互通程度高,勞動力素質高,親商與法治環境等等

這些例子很多,我就舉兩個例子——第一個,「勞動力素質高」

可能有些人不以為然,你這不是往自己臉上貼金嗎?

還真不是。我說的「勞動力」,指的是總體的勞動力,包括占新加坡常住人口五分之一的客工。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本地人就不說了,僅僅以客工為例,在新加坡的客工肯定是全東南亞素質最高的客工。很簡單的一個例子,在新加坡的中國客工、菲律賓女傭、印尼女傭,也是經過挑選的,有不少是選不上的,根本進不來新加坡打工

如果連客工都是本區域最高素質的,你說,「勞動力素質高」這六個字,你還認為是往自己臉上貼金嗎?

第二個例子,「講究契約精神」

2020年3月,全球口罩緊俏,有些國家和地區於是禁止口罩、防護服等物的出口,包括印度、台灣地區。新加坡有一家3M口罩生產工廠,但是,政府並沒有禁止3M繼續出口口罩,也沒有徵用它的生產線。為什麼?

李顯龍夫人、時任淡馬錫控股總裁何晶說:「作為貿易國和全球製造業中心,新加坡堅持原則,不干預、不封鎖、不徵用外商的貨源。這是對契約精神的尊重——契約是商業的命脈,尊重契約是新加坡受世人信任的根本。」

商貿與投資的一大基礎是契約精神。有契約精神,有可預見性,才有投資。全球富豪們之所以選擇出海新加坡,講究契約精神,是個十分重要的關鍵。

ABC丨編輯

Alex丨編審

新加坡丨來源

滙豐銀行丨圖源


相关文章

  • 【GE2025】尚達曼促國人團結一致 「大選真正贏家是新加坡」
  • 【GE2025】盛讚李智陞的君子戰 陳清木:是執政黨許多人應學習榜樣
  • 【GE2025】小黨「全軍覆沒」 大選9大看點
  • 【GE2025】人民行動黨壓倒性勝利 黃循財:將組閣建立最強團隊
  • 4月底冠病病例增至新高 醫生指大選與天氣多變為誘因
  • 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科勒上將到訪我國 重申兩國長期防務合作
  • 本地冠病病例4月底有所增加 受訪家庭醫生:病患人數增加兩成
  • 人力部試用外骨骼設備提升工作安全 未來五年發揮更大作用
  • 四馬路雅柏熟食中心翻新後重開 商聯會呼籲公眾攜手維護環境整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