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富豪18%选择出海新加坡,是全球平均的翻倍!为什么?

2024-11-26     缘分     7373

从“考察团”到“招商团”

从“招商团”到“研学团”

90年代,我刚出道的时候,当时在新加坡刮起的是“考察团””热潮。

1992年,在邓小平提出“我们应当借鉴新加坡的经验“之后,中国大陆许多地方政府纷纷组织考察团,到新加坡考察招商引资、经济规划与工业区建设、城市治理等等,以致后来苏州工业园区应运而生。

后来,苏州工业园和新加坡“软件转移”办公室成立之后,各地政府到新加坡的考察团就相对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级招商团,有省长率团的,有市长率团的,也有县长、区长、小型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率团的,带着各类工业、商业、城市基础建设等项目,到新加坡来招商引资。

30多年后的今天,尽管这类招商团还有不少,但逐渐的,出现得越来越多的是各类研学团——从高校组织的企业家研学团,到企业主、老板们自发组织的研学团,几乎可以用“络绎不绝”来形容,仿佛回到了90年代中期的情景。

就在一个星期前,我刚给长江商学院EMBA同学们的一个研学团讲关于“东南亚的资源、商机与挑战”。

中国富豪18%选择出海新加坡,是全球平均的翻倍!为什么?

中国富豪18%选择出海新加坡,是全球平均的翻倍!为什么?

国际产业的五次迁徙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一两年来,不断有新老朋友问我,现在的经济怎么这么糟糕?过去几年还风生水起的行业,到了现在感觉生意越来越难做,钱越来越难挣。

我想,这有许多各种因素,包括经济周期的影响,也包括产业转型、更新换代的影响。

先说国际产业的五次迁徙。工业生产肯定寻找生产要素价格更低、生产性价比更高的地方。这是无法规避的大趋势。

第一次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从英国向法国、德国、北美迁徙。

第二次是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从美国向日本和联邦德国迁徙。

第三次是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从日本、德国向亚洲“四小龙”、部分拉美国家迁徙。

第四次是20世纪90年代,向中国大陆迁徙。

第五次就是现在,正从中国大陆向东南亚、印度、墨西哥等地迁徙。

中国富豪18%选择出海新加坡,是全球平均的翻倍!为什么?

(60年代的新加坡。图源:NAS)

这些产业的迁徙,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每一次转移,都是一次大洗牌,能够适应并成功转型的,便是完成了一次大升级。比如新加坡,六七十年代,纺织业举足轻重,我家就靠着一台缝纫机,父母两人加上我们三个小屁孩,在家给小工厂缝制婴儿服装,挣点儿碎银养活一家五口。

现在呢?还有可能靠这个在新加坡养家糊口吗?

不可能。

因为生活成本上升了,生活水平也上升了,人们的需求提升了,那些低附加值的生产行业不再能符合人们的需求了。

产业必须升级

产业升级必定带来阵痛

所以,产业必须升级。随着产业的升级,低附加值的产业只能往外迁徙。所以,当新加坡经济从人力密集型转型到资本密集型(如石油化工)、知识密集型(如电子)的时候,纺织业就只能往外迁徙。

这个现象,20年前我在中国大陆沿海就见过。当时,温州的一些低层次的工业企业,已经开始向江西、内蒙等地转移,把土地、人力等生产要素腾出来,留给高附加值的工业行业,如电子、精密机械。

因此,在我看来,现在的“第五次工业迁徙”,从中国大陆往东南亚、南美等地迁徙,十分正常。

关键不在外移,而在两点。一、是否能吸引高附加值的行业迁入,填补空白,并提升当地人的价值和收入;二、产业升级必定带来阵痛,当地是否有能力、有机会、有时间提升劳动力,让劳动者具备驾驭新行业的知识与技能。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不难理解,为何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在苏州说,“考虑到劳动人口的潜能和城市化之后的高质生产力中国经济仍有相当的发展空间”。

也不难理解,为何李显龙也说,“新加坡仍对中国的未来具备信心”。

中国富豪18%选择出海新加坡,是全球平均的翻倍!为什么?

(李显龙11月25日访问苏州工业园。图源:李显龙FB)

出海东南亚

我们经常说“企业出海”,实际上,“出海”可以分为三类:产品/服务出海、制造出海、模式出海。

中国富豪18%选择出海新加坡,是全球平均的翻倍!为什么?

产品或服务出海:就是传统的货品贸易、服务贸易。主要产能、人员仍放在中国国内,依托国内供应链的成本优势、成熟生产工艺与技术能力、政策红利等。

中国富豪18%选择出海新加坡,是全球平均的翻倍!为什么?

(汾酒在新加坡设销售网点,就是典型的产品出海)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