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富銘畢業自拉薩爾藝術學院,自2011年開始創作木刻版畫(woodcut printmaking)至今,曾參加多次展覽和辦個展,而這次獲頒的青年藝術家獎,是他至今得過的最大獎項。
從3D變成2D 帶出動感與情感木刻版畫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張富銘傳承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社會寫實畫派的同時,也融入了當代主題和美學。他的創作靈感來自身邊,因此作品中能看到不少新加坡元素,比如地鐵、濱海灣金沙等。
在創作過程中,張富銘用鑿子和刀子等傳統木刻工具進行雕刻,接著上墨,然後手動「印刷」, 將木板的紋理用手工轉印到紙張上,一般耗時四至八個小時。
張富銘為何對在本地偏冷門的木刻版畫情有獨鍾?
「我覺得創作過程很讓人著迷,是一個從3D立體,變成2D平面的過程,作品也可以讓人看出很多動感(motion)和情感(emotion)。而且我的作品是黑白色的,很直接。我喜歡講我自己的故事,有關我的一切,不需要很多額外的東西。」
在他的作品中,經常會看到飯碗的圖像出現,張富銘希望觀賞作品的觀眾可以自由自行解讀其中的含義。
「我們從小學,就已經在計劃你的未來『飯碗』了。所以我覺得『飯碗』很可以定義現代人。」
藝術家要有能力養活自己張富銘說,藝術家為了創作而讓自己「餓死」的這種想法,已經相當不合事宜,也不會得到尊重。他認為,本地藝術家必須要先有能力養活自己,要有副業或其他賺錢的方法,才能走得長久。
他本身就曾看中送餐員工作時間自由、收入也不錯,因此當過好幾年的送餐員。
「那時早上10點就到藝術工作室,11點到下午2點去送餐,接著再回到工作室進行創作、有時睡個午覺。到了傍晚5點至晚上8點,我再去送餐。送完餐後,我繼續待在工作室,直到晚上11點45分,才坐末班地鐵回家。」
在那之後,他也當過一年的上班族。直到2022年,他藝術之路才越走越穩。現在,他除了創作,也創立了Drawing Etc. Art Supplies美術店,售賣高端顏彩畫料。他這家位於亞拉街(Arab Street)的店面也設有創意空間,定期舉辦與其他藝術家合作的工作坊和展覽。
新加坡藝壇有何優勢一些人或許會認為新加坡是「文化沙漠」,藝術氣息不濃,不過,張富銘卻看到了本地藝壇的優勢。
他說:「因為新加坡很小,如果你願意,你可以認識到很多人。另外,本地的藝術產業也是很全球化的,比如每年ART SG新加坡國際藝博會這類活動,你在本地就能看到很多很好的國際作品,藝術家有很多學習的機會,也有被看到的機會。」
他也觀察到,本地有不少公眾喜歡上藝術創作課,因此,藝術家開設工作坊,教導公眾繪畫、版畫等藝術創作,其實也有一定的市場。
盼為藝壇注入活力青年藝術家獎設立於1992年,由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頒發,並由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管理。這個獎項頒給35歲以下在文化、表演、視覺與電影等領域表現突出,展示領導才華的青年藝術家,至今已有178位得主。得獎者可獲2萬元補助金髮展創作。
今年共有四名青年藝術家獎獲獎,張富銘是其中之一。這次獲獎也讓他備受鼓舞,「尤其是對版畫家而言,因為版畫真的還沒有很多人欣賞」。
「對一個人來說,最怕的是,創作了這麼就,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走在對的路上。得獎,給了我多一點動力繼續走這條路。」
談到未來,張富銘說,最重要的就是繼續創作。另外,他也想集結本地其他版畫家,讓大眾更了解版畫。
他接下來也將在店裡展開「共享調色盤」環保計劃(Shared Palette Project),讓人們捐出剩餘的藝術材料,並讓顧客以隨心付費(pay as you wish)的方式購入這些藝術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