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學民是本區域知名畫家,從1975年開始為人繪製肖像畫,至今已40多年。他的作品受到新加坡和東南亞其他地區場景的啟發,通過畫作對我國的形成與發展提供富有洞察力的社會評論。他在塑造新加坡視覺藝術領域方面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是新加坡水彩畫會和赤道藝術研究會等社團的成員。
在國際上,他的藝術作品受到全球收藏家、學者和藝術家的高度評價,並通過國際展覽、講座和寫作積極為藝術事業做出貢獻。
「斜槓」當割膠工人 思考繪畫的意義蕭學民早在約60年前曾當過「斜槓青年」,與時下在青年間興起「斜杠人生」,也就是在正職以外搞副業或興趣的生活方式,異曲同工。
在馬來西亞出生、之後移居新加坡的蕭學民,十多歲時進入南洋美術學院後,為了有更多時間思考「繪畫是為了什麼」,而成為割膠工人,以便能有更多時間閱讀美學和哲學相關書籍。
「當割膠工人最大的優點是,工作差不多就半天,其他半天你就自由了,比如說我要去讀書、或是研究什麼、或是畫畫,那都可以。」
這樣的日子過了四、五年後,他回到新加坡,開始為人畫肖像,之後在肖像畫領域也累積了越來越高的聲譽,從一開始一幅人像賣100元,到至今可賣到逾萬元。
沒有錢 怎麼畫?蕭學民坦言,自己早期畫畫那些年,確實是「看錢畫畫」。「做個畫家,他的確是需要錢的。沒有錢,他怎麼畫呢?」
他也認為,自己在成為專業畫家後,運氣相當不錯,並未真正經歷過人們想像中窮困潦倒的日子。
「肖像畫家很少人做,也還好我的技術還可以應付得來,那麼就有人給我畫了,那我的收入就有了。肖像畫就是這樣,一開始可能是畫某個人的太太,然後她先生就要畫了,搞不好她的親戚、朋友也要畫了,所以越畫越多。」 他這些年來已數不清畫過多少肖像,至少有數千張,當中包括不少名人,比如慈善家李光前、建國總理李光耀等人。
他也曾與印度尼西亞一名畫商合作長達十年,定期為對方畫畫,因此一直以來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意識到生命有限 開始為自己而畫50多歲時的一趟美國之行,改變了他的創作之路。
蕭學民當時在美國遇到能靠畫肖像賺錢的機會,被要求留在當地。「我就在想,因為那時候我已經50多歲了,那我剩下的生命大概不會太久,那時我猜想,我會活到70多歲就很幸運了,而我剩下的時間,我應該做什麼?就在那個階段,我開始轉換跑道。」
從那時開始,他減少畫人像,開始畫更多自己想畫的作品,探索其他的主題。他的作品中,也以印尼峇厘島為素材的作品尤其多。
蕭學民年事已高,他透露自己精力不如從前,眼睛也不大好,但所幸身體還算健康,所以如今產量雖然減少,但仍未停止作畫。
對於未來的創作,他說:「我基本上就是順其自然了。偶爾有一些突發事件或覺得有好的題材,我會努力一陣子。如果沒有,就是在家裡面上網,上網的目的就是增加自己的知識,拓寬自己的視野。」
相信科技無法取代藝術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凡事以科技領跑,藝術是否會被取代?
蕭學民坦言,自己對科技沒有深刻研究,但他也思考過這個問題。他相信,凡事終究還是以人為本,創作還是得靠人,科技只是工具。
「就算畫家不用畫了(可用科技進行創作),但還是人操控的。那個人做出的作品,是不是很特殊?能否引起人們的共鳴?還是需要人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