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企業加速國際化步伐,加強與東協企業的交流與合作,構建穩固的人際關係網絡已成為促進長期、可持續合作的關鍵。新加坡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部長兼律政部第二部長唐振輝,於11月25日在深圳出席新加坡立傑律師事務所駐深圳代表處開業儀式上表示,中國與東協企業應加強人際聯繫鞏固合作。
圖源:FACEBOOK
唐振輝強調,中國與東協的合作源遠流長,貿易一直是雙方互利共贏的重要領域。自2009年起,中國一直是東協的最大貿易夥伴,而到了2020年,東協也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他指出,雙方擁有龐大的市場,合作已從傳統的低價值、高體量產品轉向綠色能源、可持續發展等高價值創新技術產品,展現出巨大的增長潛力。
中企出海需建立專業知識的雙向交流
唐振輝認為,要進一步加強並維持這種合作,必須重視人民之間的聯繫。他說:「無論是科技、融資、自由貿易、可持續發展還是生物技術,這一切都建立在牢固的人際關係基礎之上。」他希望推動東協與中國之間專業知識的雙向交流與流動,認為在國際商務中,成功不僅取決於對各國法律法規的理解與遵守,還需要深入了解文化背景以及在陌生環境中開展業務的細微差別。
圖源:FACEBOOK
新加坡立傑律師事務所在今年獲得中國司法部批准,在深圳前海設立新的代表處,這是繼上海之後,時隔21年再次在中國設立代表處。管理合伙人汪柄坤在致辭中表示,隨著中國企業加快出海步伐,新代表處希望為這些企業提供支持,發揮更大作用。
中國企業出海雖潛力巨大,但過程充滿挑戰。中興通訊法律事務部副總經理盧樹彪在對話會上指出,公司在30年的出海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包括文化、法律適應難題,地緣壓力,智慧財產權糾紛以及複雜的合規要求等。
企業出海實現本土化是成功關鍵
中興通訊作為中國最早一批國際化企業之一,目前在160多個國家運營。盧樹彪坦言,這些挑戰使企業在探索過程中走了不少彎路,為應對各國複雜的運營環境,公司不斷強化法律團隊建設,提升快速響應各國法律法規變化的能力,有效規避風險。
圖源:CATL
寧德時代法務合規部業務法務總監胡勇分享了公司在德國和匈牙利建廠的出海經歷。由於當地缺乏新能源電池技術人才,不得不從中國派遣人員,這導致簽證限制、種族歧視指責及技術差距等問題。作為全球最大的動力電池企業,寧德時代在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也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地緣壓力等外部挑戰。
胡勇指出,新能源電池和儲能行業是一個新興領域,全球範圍內能夠深度理解其運作的律師事務所寥寥無幾,這給企業帶來了額外的挑戰。他感慨:「有經驗的律師事務所往往集中於少數幾家,而缺乏經驗的律所則難以勝任該行業的相關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