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2010年吉利收购瑞典沃尔沃汽车业务、2012年三一收购德国机械巨头普茨迈斯特、2014年联想收购摩托罗拉手机业务、2016年海尔收购通用电气家电业务等等。
这一波出海,彻底展现出中国企业资本运作的“软实力”,以及扎根海外投资建厂的决心,让出海的速度和力度大大增强。
贸易保护助推中企科技出海
值得关注的是,中企出海除了依靠雄厚的资本实力之外,科技的力量也在发挥巨大推动作用。
随着中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具备了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输出更新的技术,中企出海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
自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政府对中国企业增加了各种贸易制裁,同时限制各类高新技术进入中国市场,这无疑给中企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图源:FACEBOOOK
然而,欧美的贸易壁垒反而加大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企业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和技术研发,通过自主创新和收购兼并等方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以品牌和技术优势拓展海外市场。
除了传统制造业外,互联网、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中企纷纷加快出海步伐,将中国的创新模式和高新技术推向全球。
我们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 77.6%,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上汽、比亚迪、长安等车企纷纷在海外投资建厂。
在互联网领域,TikTok风靡全球,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的成功案例;拼多多旗下跨境电商平台Temu在北美市场迅速崛起,改变了海外电商市场的竞争格局。
中企出海的三大转变
回顾中企出海的历程,我们发现每一次的转变都伴随着全新的机遇。
一、从产品出海,到品牌出海
从起初的产品出海到当下的品牌出海,中国企业经历了“三来一补”的传统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代工贸易,又经历了低技术含量生产的消费品出口,最终逐步转变到拥有核心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中国品牌走向全球的成功体现。
在品牌出海的过程中,一些领先的企业开始注重构建全球品牌生态系统,通过与海外的供应商、经销商、合作伙伴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一个涵盖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全产业链的品牌生态体系,提高了品牌的全球运营效率和协同效应。
例如,小米通过投资和合作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庞大的生态链企业群体,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智能硬件产品和服务,打造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生活品牌。
二、从业务出海,到组织出海
在中国品牌获得世界认可的同时,中企出海也从业务出海向组织出海持续转变。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企业主要以产品出口的方式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将国内生产的商品销售到海外市场。随着中国企业实力的增强,贸易方式逐渐多样化,除了一般贸易出口外,还发展了加工贸易、边境贸易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扩大了海外市场份额。
但是为了更好地拓展海外市场,中国企业已开始从在海外设立办事处,向并购海外企业和建立海外生产基地转变。
当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启动了海外本土化运营战略。它们在海外建立组织架构,实现本土化运营。雇佣当地员工,融入当地文化,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和法律政策,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营销策略和管理模式,打造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
三、从制造出海,到智造出海
除此之外,中企出海并不只是在海外投资建厂,它们还将中国技术传至全世界。中国企业已经实现了从制造出海到智造出海华丽蜕变。
图源:FACEBOOOK
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 通信、新能源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推出了具有更高智能化水平、更强性能的产品,如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等,为企业的智造出海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此外,中国企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研发中心,与国际顶尖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共同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实现了全球创新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例如,华为在全球设立了多个研发中心,与众多国际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推动 5G 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发展。
中国企业不仅注重高新技术的出海,还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出海,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提高了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在经历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出海步伐从未停止,也不可能停止。未来10年,在中企出海的淘金路上,一定会涌现一波行业领先的、具有中国标识的全球化品牌。与此同时,东盟地区作为中国三大贸易伙伴之一,或将成为中企品牌出海的核心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