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人常被形容为爱抱怨的国民,事实果真如此吗?
已故建国总理李光耀2008年曾在“新加坡透视”论坛上,调侃新加坡人真是“第一流的抱怨者”。他在1977年的国会发言中也曾形容新加坡人是牢骚大王(champion grumbler)。
新加坡人爱投诉鸡毛蒜皮的事?从本地的社交媒体投诉群组来看,几乎每一个都圈粉无数。
脸书群组COMPLAINT Singapore(直译:投诉新加坡)自2017年成立以来,目前已有超过23万名成员。
在这个群组的页面上,网民的投诉内容可说是“百花齐开”,有不满摊贩食物分量给少的,有投诉不礼貌私召车司机的,也有人揭发误导性广告等鸡毛蒜皮的事情。
截至截稿时间,最新的贴文是有人对Grab Mart感到很失望,指网购了售价每个2.61新元的大白萝卜和每个1.71新元的大柠檬,结果送上门后发现全是迷你白萝卜和小柠檬,她认为商家货不对板、刊登虚假广告以及定价过高。
(COMPLAINT Singapore)该群组里仅有一小部分帖子是投诉关于保险公司拒绝索赔、邻居之间的纠纷以及跟商家交易时的不愉快事情等比较“严重”的事情。
这个群组的匿名管理员告诉《海峡时报》,几位创始成员当时发现新加坡几乎没有一个在线平台,能让投诉者或受害者表达他们的真实投诉,所以才创建了这个页面。
目前,该群组每天收到30到100份投稿,但大多数因不符合基本要求而被管理员拒绝,例如未提供证据或包含仇恨言论。约10名志愿者轮流值班,负责审核评论。
33岁的商务经理Alaric Ng说,他并没有加入这个脸书群组,但偶尔会浏览页面上的贴文。他批评其用户随意发垃圾内容,对地球上的所有事情抱怨不休,尤其是那些发表仇恨或排外投诉的人。
29岁的摄影师Ken Chiang则认为:
“投诉文化有时是必要的,前提是确实有必要投诉。而这些群组有时确实能有效地将信息传递给相关的对象。”
“然而,这类群组中的许多用户滥用平台,把它当作个人发泄琐事的空间,有些问题过于鸡毛蒜皮,有时还侵犯了他人的隐私。”
还有另一个效仿上诉脸书群组的页面,同样也名为“complaint Singapore”,在2018年成立,成员超过23万。
此外,拥有超过27万名成员的脸书群组SG Road Vigilante,它的帖子主要是网民提供行车记录仪的视频,揭发各种不良的道路使用行为,“公审”驾车者和行人等。
即便是拥有近20万粉丝的@sgfollowsall,这类以生活内容为主的Instagram账户,也充斥着对天气、不友好行为和道路礼仪等的各类抱怨。
一联通(OneService)是社区事务署在2015年推出的一站式平台,让公众可及时举报社区内的大小问题,再根据问题的属性通知相关政府部门,免去公众得先理清哪个问题归哪个部门管辖的麻烦。
随着一联通越来越为人熟知,它也被一些人戏称为“投诉应用”。
根据新加坡国家发展部2023年的数据,新加坡居民每年通过OneService应用程序提出170万起投诉。
抱怨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也许因为投诉“有方”,大家也慢慢爱上了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住在公寓的或者是新的预购组屋,一般都会有whatsapp或telegram群组,住户都以改善社区的名义,在群组里上传照片“投诉”、“指桑骂槐”,如有人没穿泳衣在泳池游泳,使用健身房设施后没有将器材抹干净,随意丢弃大件垃圾等。一般这种行为被当众揭露后,大家就不敢再犯了。
住屋区群组上常看到有人投诉,随意处理垃圾或者乱认垃圾的行为。(红蚂蚁提供)有的人则倾向于把日常生活中一些丑陋的现象拍下,随手发到“公民记者”网站STOMP投诉,随即就引发骂战。
这无疑也起到某种警惕的作用,让公众知道,一旦自己在公共场所做出没有公德心的行为或不道德的事情时,很可能就会被他人“STOMP”,放上网公诸于世。
许多企业如保险公司大东方(Great Eastern)、咖啡店运营商口福,都活跃在“Complaint Singapore”群组中,利用其社交媒体账号直接回应客户投诉。
例如,一名“Complaint Singapore”的用户在2021年投诉一家水电公司收取过高的热水器费用,她的帖子随后引起了当局的关注,最终获得了2700新元的退款。
这些群组中的帖子也经常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仅在11月,就有12个“Complaint Singapore”的投诉帖子被网媒慈母舰(Mothership)写成新闻。
同一时期,《海峡时报》也刊登了9篇新闻,消息来源都来自“SG Road Vigilante”的视频或帖子。
“Complaint Singapore”的管理员也透露,他们也利用该群组的公众影响力来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例如该群组在2022年和2023年与新加坡警察部队合作参与防范犯罪活动,推广有关网络诈骗的意识。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