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許不知道黃奕聰,但你一定知道「清風」,清風背靠印尼金光集團。除擁有清風外,金光集團還有唯潔雅、鉑麗雅、真真、怡麗等紙業品牌。
「我畢生做生意,起起伏伏四、五次,卻始終堅持將信用、人格擺第一,絕對不欠人家一分錢!」這便是黃奕聰的做人原則!
8歲來到印尼
僅小學文憑卻經商經驗十足
1921年,黃奕聰出生在中國福建羅溪鎮後溪坂上自然村。由於村裡經濟不發達,經濟落後,黃奕聰的父親決定前往東南亞一帶發展,在印尼開了一家雜貨店。
1930年,黃奕聰隨母親離開家鄉到印尼拉威西的望加錫和父親團聚。因為家境貧寒,母子倆連路費都是借的。
到了印尼後,一家三口住在一個牆壁是竹子、房頂是用茅草搭的房子。為了還清債務,黃奕聰一到了印尼便幫助父親賣東西。直到11歲時,債務還清,家裡才有了積蓄。
示意圖
黃奕聰在當地的華僑學校念了幾年書,黃奕聰小學畢業後,本想繼續讀書但家裡的情況已不足負擔他繼續上學。
雖然黃奕聰只有小學文憑,但經商經驗十分豐富。1938年,為了更好銷售貨品,他開始騎著自行車在望加錫市周邊挨家挨戶兜售父親店裡的糖果、餅乾等各種商品。
靠著勤奮和努力,黃奕聰賺了不少錢,不僅翻修了家裡的房子,還買了一輛三輪車。
示意圖
曾面臨4次破產
但從未放棄!跌倒了就爬起來
1942年,日本入侵印尼,時局混亂,黃奕聰的生意破產。但是他從放棄,他承辦了另一項業務,承包墓地,為富人提供服務。
他還將日軍丟棄的麵粉、水泥、飲料、白酒等建築材料和其他物品拿來出售。通過出售這些貨物,黃奕聰又有了足夠的資金。做起糖果生意,開了麵包店、餅乾店和糖果店,建立了幾家工廠。
1948年,由於小麥粉價格下跌,黃奕聰再一次遭受打擊,資本耗盡,欠了不少錢。他變賣了家裡所有的東西,甚至包括妻子的結婚戒指。
供應商看他也不容易,答應給他兩個月的賒帳。1955年,黃奕聰開始從事椰油貿易,甚至出口到了荷蘭。靠著椰油貿易的利潤,他在東爪哇購入了咖啡和橡膠種植園,並在泗水Genjeran街買下了一棟房子以及西爪哇西朗的一家椰子油廠和碾米廠。
1958年2月,蘇拉威西島北部發生叛亂,黃奕聰的全部椰干庫存都被沒收了。他再次破產,並欠下了100萬盧比的債務。為還清債務,黃奕聰決定出售一部分資產。
1958年6月,黃奕聰又開始聯合Yayasan Prajurit Brawijaya從事糖、香菸、麵粉、鹽、煤油、肉豆蔻、椰乾等日用品貿易。
1958年,印尼政府採取貨幣行動,要求銀行帳戶中的所有資金購買政府債券。由於銀行本身就有壞帳,導致黃奕聰再一次蒙受損失,他所有的資產如椰子油廠、碾米廠、咖啡園和橡膠園,都以極低的價格被出售。為了按時償還債務,泗水Genjeran街的房子也因嚴重通貨膨脹而被迫出售。
示意圖
從小商販到
印尼食用油大王
雖然前幾次創業都失敗了,但也給黃奕聰積累了不少經驗。1967年印尼政府頒布「印尼華人的基本法令」,其中規定動員和利用華人資金積極參與印尼各項社會經濟建設。
黃奕聰敏銳地認識到這是發展企業的大好時機。因此,他集中力量重新經營椰干生意。
1968年,他開始籌備建立椰油煉製廠,他和三林集團共同投資2000萬印尼盾,正式創建了「印尼萬雅老比東油廠」(Pabrik Bitung Manado Dil Indonesia)簡稱「比摩利油廠」(Bimoli),生產銷售以「比摩利」為商標的食用油。
從此,金光公司旗下的椰油企業生產的食用油占全印尼食用油總量的一半,黃奕聰因此有「椰干大王」和「椰油大王」之譽。
1990年,黃奕聰將股份全部轉讓。另起爐灶,創建「菲爾瑪」(Filma)食用油企業,銷售頭三個月,平均每月銷售量即遞增40%,第一年即獲利140億印尼盾,一舉收復了半壁江山。
印尼紙巾巨頭
世界最大造紙廠之一
精力旺盛的人幹什麼都會成功的!黃奕聰不僅在食用油上大有建樹!
1972年,黃奕聰和他人一起收購了燒鹼生產商Tjiwi Kimia,並將其轉變為金光第一家造紙製造公司。1984年,黃奕聰收購了PT Indah Kiat Pulp and Paper (IKPP),該公司最初的年產量僅為5萬噸,現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造紙廠之一。
1990年,Tjiwi Kimia在雅加達證券交易所上市,首次公開發行股票930萬股。
1992年,Tjiwi Kimia開始涉足中國,並將總部設在了上海,形成了寧波中華、金東紙業、寧波亞洲造紙廠、金華盛、金紅葉、海南金海漿紙、廣西金桂漿紙。
1994 年,金光在新加坡成立了Asia Pulp & Paper(簡稱APP),通過合併Tjiwi Kimia和PT Inda Kiat Pulp & Paper的業務,整合了其在印度尼西亞的紙漿和造紙業務。次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如今其工廠遍及印尼、美國、新加坡、日本和英國、中國等。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房地產、醫療、金融、投資等…
黃奕聰在7個領域都有涉獵
1972年,黃奕聰創立了房地產公司Duta Pertiwi,並建造了數十座 ITC 商場大樓,如 ITC Mangga Dua、ITC Roxy Mas、ITC Permata Hijau 等。
金光集團通過Golden Agri-Resources Ltd.(「GAR」)運營其農業綜合業務和食品支柱,該公司於1999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GAR 及其子公司為世界領先的綜合棕櫚油種植園公司之一。GAR的主要子公司之一 PT Sinar Mas Agro Resources and Technology Tbk (PT SMART Tbk)於 1992 年在印度尼西亞證券交易所上市。
金光還控制著新加坡最大的食品公司亞洲食品與地產(Asia Food & Properties)。
金光通過公司Smartfren Telecom Tbk 來提供通訊技術服務。
金光通過公司PT Dian Swastatika Sentosa Tbk(「DSS」)來提供電力和蒸汽發電、煤炭開採和貿易、批發貿易、多媒體和基礎設施服務。DSS於1998年1月1日開始商業運營,目前在爪哇島運營四座發電廠。該公司最初為紙漿和造紙業務(在金光集團範圍內)提供能源,現在正在擴大其範圍,為社區需求提供電力。
金光旗下擁有Eka Hospital和在線醫療保健服務商SehatQ等。
1982年,黃奕聰收購了印尼國際銀行。彼時,印尼國際銀行僅有兩家分行,黃奕聰接手後將其發展成擁有數百家分行的銀行,資產超過10萬億印尼盾。
2005年,黃奕聰收購了印尼SHINTA銀行並於2007年將該銀行更名為金光銀行。
2012 年,金光與印度尼西亞最早的風險投資公司之一East Ventures建立了合作夥伴關係;2018年,該集團旗下的風投部門Sinar Mas Digital Ventures (SMDV)與East和Yahoo Japan Capital合作創建了EV Growth,投資於尋求新資本擴張的現有初創企業。
所創辦的公司都上市了!
大量資金用來公益事業
如今,黃奕聰所創辦的所有公司幾乎都「上市」了。而金光集團也已成為一家通過七個業務支柱運營的公司,即紙漿和造紙、農業綜合企業和食品、金融服務、開發商和房地產、電信、能源和基礎設施以及醫療服務。所有的企業都是獨立管理的,但擁有共同的企業歷史和價值觀。
在商業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時,黃奕聰也不忘回饋社會與家鄉。他滿懷對故土的熱愛,回鄉興建奕聰學園、金光大道等基礎設施,為推動家鄉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他還投入大量資金用於扶貧、救災、科研、文體、醫療和環保等領域的公益慈善事業。
黃奕聰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他從一個普通的小商販成長為印尼華人企業集團的領軍人物,不僅展現了華人在海外拼搏奮鬥的縮影,也體現了優秀企業家的情懷與擔當。他的成功故事激勵著無數後來者勇往直前、不斷追求夢想。
參考文章:
1,走進「印尼紙巾巨頭」背後家族:108億美元財富,傳承三代
版權聲明:文章及圖片之版權屬作者本人及/或相關權利人所有,內容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