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ART檢測奧密克戎致「陰陽不定」,倡導:非緊急勿看急診

2022-02-07

昨天(6日),新加坡新增7752起2019冠狀病毒,連續兩天破萬後回落,仍有超過七成是通過抗原快速檢測(ART)發現的低風險病例,累計39萬7823起。

新增本土病例為7639起,包括1518起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呈陽病例和6121起抗原快速檢測呈陽病例。

輸入型病例則有113起,PCR呈陽病例和ART呈陽病例分別有99起和14起。

新增病例當中有6135起是通過ART檢測發現的低風險病例,占總數的79%。

死亡病例再添三起,累計871起。

住院人數則繼續維持增加至1074人,普通病房共有92人需要氧氣供給,加護病房病患中,有一人是屬於11歲以下年齡層。

在過去28天的10萬2391起確診病例當中,99.7%沒有症狀或只有輕微症狀,0.3%需要氧氣供給,0.04%住進加護病房,0.02%病逝。

截至4日,已有89%人口完成疫苗接種,已施打追加劑的人口則增加到60%。

(圖:來源自網絡)

ART檢測奧密克戎效率低致「陰陽不定」

近日,不少居民投訴指抗原快速檢測儀(ART)無法準確發現奧密克戎毒株,更有人指ART檢測出現「陰陽不定」的情況。

專家認為,目前自我檢測仍是遏制病毒傳播的有效方法。

一名居民稱,他三個星期前出現輕微咳嗽和喉嚨痛的症狀。由於擔心自己可能感染冠病,他接受了ART和聚合酶鏈反應(PCR)兩項檢測,當時結果皆為陰性。

然而,過了兩天,二次進行每周ART檢測時,發現結果呈陽,隨後在醫生的監督下進行另一輪ART檢測,結果卻是陰性,最後在PCR檢測時取得陽性結果,確診感染冠病。

也有網友在社交媒體透露,他們上周進行ART檢測並確認結果呈陰後才出門拜年,但後來卻發現自己其實已染病。

工人黨前非選區議員余振忠早前也在Facebook透露,自己的檢測結果「一陽二陰三又陽」。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曾警告,一些ART檢測儀對奧密克戎的敏感性可能降低。

(圖:來源自網絡)

對此,新加坡傳染病專家稱,目前的ART檢測策略仍然適用,並呼籲公眾定期自我檢測,如果懷疑自己染病,就應自我隔離。

伊莉莎白諾維娜醫院傳染病顧問梁浩楠醫生表示,如果能在三到五天裡每天都做檢測,ART敏感度可提高到90%以上。奧密克戎的病毒載量與早期的阿爾法和貝塔毒株相似,而ART試劑盒最初就是針對這兩種毒株設計的。換言之,感染奧密克戎的患者不可能在檢測中出現假陰性。

「這就像幸運抽獎,當你檢測的次數越多,發現病的機會就越大。」

國立大學醫院傳染病科高級顧問醫生戴爾弗斯爾(Dale Fisher)說,影響檢測敏感度的其他因素,包括病毒載量和採集方式。

國大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副院長庫克(Alex Cook)副教授說,他們不可能知道病毒是否處於潛伏期, 因此他們應該把陰性的檢測結果視為他們目前沒有傳染性的跡象。

一般來說,奧密克戎的潛伏期不到三天就會出現症狀。

他也補充,由於奧密克戎引發重症的風險較低,加上我國疫苗接種率很高,因此如果像以前那樣即隔離密切接觸者,那麼此舉是「過度謹慎」。

(圖:來源自網絡)

非緊急勿看急診

新加坡醫院近期急診部求診人數大增,衛生部勸請民眾,除非是有涉及性命危險的緊急情況,否則不要紛紛涌到急診部,造成不必要的擁堵,危及其他緊急求診者的性命。

衛生部發布文告說,注意到竹腳婦幼醫院和國大醫院的兒童急診室過去兩個星期人流量非常高。單是這個星期,兩家醫院的兒童急診室平均每天有超過650次求診,比1月的平均450次為高。

當中有大約80%是不需要住院和隨後便可出院的,包括那些只出現輕微症狀的冠病患者,至於那些需要住院的兒科病患,平均兩、三天後也可出院。病情嚴重和出現多系統炎症綜合徵的兒童比例仍然很低,只占1000分之1。

「勸請公眾,只有在危及性命的緊急情況,如有胸疼、難以呼吸和流血不止的情況下,才到急診部求診。」

「這將讓那些真正有需要的病患,能夠及時獲得治療,也能協助把病床容量讓給那些真正有住院需要的病患。」

衛生部也鼓勵那些情況不緊急的病患,先到家庭診所或24小時診所求醫,至於出現呼吸道症狀的患者,則可到公共衛生防範診所(PHPC)尋求協助,也有六家兒童拭子檢測中心,幫助六歲及以下孩童進行冠病檢測。

五歲及以上孩童,則可到兀蘭的Urgent Care Centre (Woodlands Health) 進行檢測。

(圖:來源自網絡)

歐洲病例狂飆卻放寬防疫

北歐丹麥日前首開歐盟先河,在每日新增病例仍報3萬到4萬例的情況下,宣布取消幾乎所有防疫措施,不再強制民眾出外時戴口罩,進餐館等室內場所也不用出示健康通行證;法國隔天也同樣宣布鬆綁防疫,戶外無需戴口罩,也不強制居家辦公。其他國家如瑞典和捷克,也先後有行動。

民眾

類似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新加坡國立大學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研究副院長庫克副教授對此表示,儘管丹麥病例飆升,但加護病房病患人數一直下降,法國的感染水平也低於前三波疫情。這兩個國家的疫情似乎已達到峰值,這可能讓當地政府更有信心,以便重新開放。

他補充,在某些時候,當高風險群體接種疫苗,加上醫療系統沒有受到超負荷威脅時,取消嚴格措施是「好處大於傷害」。

(圖:來源自網絡)

國大醫院傳染病科高級顧問醫生戴爾弗斯爾教授認為,對大多數國家來說,病例數字不再是一個重要衡量標準。許多國家的人民因為接種了疫苗或感染病,已具有非常高的免疫力。如果重症患者和住院率很低,放寬限制是有意義的,因為這麼做能給社會和經濟帶來正面影響。

世衛總幹事譚德塞早前警告,現階段要宣布戰勝冠病病毒,還為時過早,認為各國應繼續提高警惕。對於這個說法,庫克副教授認為,這是因為全球還有部分人還沒接種疫苗,但各國政府可選擇是否根據世衛建議來應對當地疫情。

(圖:來源自網絡)

鑒於新加坡的疫苗接種率居高,一些傳染病專家認為,應該開始放寬一些限制。

亞太臨床微生物和感染學會主席淡馬亞教授指出,最近病例激增的情況是在防疫措施根本沒有改變的前提下發生的。換言之,目前的防疫限制對病例數字不再發揮任何影響。

他建議,一些特別繁瑣的限制可以放寬,例如探訪家中或養老院年長者的限制。

庫克副教授則說,加護病房患者人數是本地醫療系統應對疫情的關鍵因素,也是決定放寬防疫限制的線索之一。目前加護病房患者人數,徘徊在德爾塔變種毒株疫情高峰期的10%到20%之間。這讓我們有信心,即使社區因放寬限制而出現確診病例飆升的情況,我們也能應付。

弗斯爾教授則表示,新加坡並沒有像其他歐盟國家那樣宣布「自由日」,而是採取更為保守的漸進式放寬防疫措施,避免出現朝令夕改的情況。

但他認為,政府跨部門抗疫工作小組最終可能需要採取一些大膽措施,例如擴大群聚人數,鼓勵海外遊客入境我國,重振餐飲業,以及放寬口罩令。

(圖:來源自網絡)

我是海羊,每天記錄和分享新加坡及世界各地有溫度、有高度、有時度的趣談,關注我,隨時了解新加坡靠譜的當地乾貨!

如果您對內容喜歡,期待您的轉發,也請您在評論區內留下互動!謝謝!

箴言

本文素材,觀點及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如果您認為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絡我們及時刪除和修正。


相关文章

  • 新加坡榜鵝路轎車撞巴士釀命案,一名女乘客送院後不治身亡!
  • 新加坡EP續簽越來越難了?薪資達標仍被拒,空殼公司被查,這些坑千萬別踩
  • 涉強制消費珠寶店結束營業 稱網傳貼文來自大馬同行抹黑
  • 新加坡又發錢啦!130萬家庭都能領
  • 傳統裱框生意交第二代轉型 父親:我是他們最堅實靠山
  • 兩次入境被盤查 內政部:印尼學者網上言論引關注
  • 身著顯眼背心 垃圾蟲被令清理小印度一帶
  • 淡濱尼與東海岸集選區 公布分區與負責議員
  • 「乾爹」怒揭新加坡藝人李凱馨母女內幕:4年不聯繫,隻字未謝,忘恩負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