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大陆科技企业,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华为和小米在内的多家企业都在新加坡设有营运基地,不少也在狮城进行研发。
杨育佳对此点评:“新加坡向来是多方合作的受益者,因为立场比较中立,来自新加坡的产品和技术都可以卖到全世界。但如今就算在新加坡生产,只要用到美国的科技或西方的设备,都不能卖到中国去。我想,不要高兴得太早,还是担忧的比较多。”
如果新加坡跟不上
世界就不需要我们
资料显示,新加坡目前为全球制造20%半导体设备、超过10%芯片。晶圆产能占全球5%,半导体业占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GDP)的7%。
在全球供应链和市场走向脱钩的背景下,新加坡未来难以继续左右逢源。杨育佳表示,新加坡的科研战略定位,就是要保持市场相关性,并靠科研持续走在最尖端。“半导体科技不断进步,跟不上就落后了。如果新加坡跟不上,世界就不需要你了。”
在踩下油门之前,首先要认清方向和前方路况,科研领域也不例外。杨育佳说,新科研领域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和大趋势,已确认要发展和商业化的重点项目,包括设备制造、先进封装、第三代半导体和光纤通信等优势领域。
杨育佳教授指出,新加坡在中美科技战中的科研战略定位,就是要保持市场相关性,并靠科研持续走在最尖端。“半导体科技不断进步,跟不上就落后了。如果新加坡跟不上,世界就不需要你了。”(叶振忠摄)
希望维持在全球半导体
设备制造五分一市占率
杨育佳说,新加坡资源有限,无法制造最先进芯片,但将对先进位程的设备制造和研发做出巨大贡献,希望至少维持全球半导体设备制造“五分之一的市占率”。
由于半导体结构已逼近物理极限,未来方向是研发先进封装技术,把不同功能的芯片以“建高楼”方式堆叠或并排连接,让彼此传输数据,这就为许多先进技术提供机会,也创造无限商机。
另外,因为手机和电动车日渐普及,对耐高温和充电性能佳的第三代半导体氮化镓(简称“GaN”)需求增加,新加坡已在2022年成立新加坡氮化镓科研中心,超前部署未来发展。
光纤通信也是新科研投入研究多年的项目,能为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提供高速、省电和低成本的传输性能。
倡议三管齐下
落实顶尖自主研发能力
战略定位和方向逐渐明朗后,杨育佳通过《联合早报》公开承诺“带领新加坡追求世界级自主研发能力,是我的使命”。为此,他提出三管齐下的落实策略:与跨国企业合作搞研发、支持新加坡公司茁壮、全球征才与本地育才。
一、与跨国企业合作搞研发。这将惠及全球和新加坡半导体生态系统。例子包括: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供应商应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9月在新加坡成立联合实验室,11月进一步提供先进封装技术研发平台。
二、支持本土公司茁壮。新科研今年4月成立新加坡半导体技术转化创新中心,以拓展研发能力和新加坡人才。它研究新兴领域如平面光学、硅光子学,也为企业和科研人员提供无尘室和半导体基础设施,降低创业和科研的高昂门槛,还提供知识产权保障专利。
新科研也早在2018年设立衍生公司鑫精源半导体(AMF),致力研究广泛运用于光纤通信的硅光子技术。杨育佳认为它很有潜能,有望能茁壮为硅光子的“新积电”。
他希望新加坡的科研能以商业化和市场为导向,与业界紧密协调、评估风险,转化为可量产的设备和产品,最终对经济和社会带来良好效应。
他也表示,新加坡应建立在长年来获得国际信任的优势,进一步借镜业界领头羊台积电长期赢得信任、服务全球客户的精神,“秘诀是通过保持中立、保守机密、不与客户抢生意等原则,与互有竞争的跨国大厂达致合作双赢”。
杨育佳说,希望新加坡的科研能以商业化和市场为导向,与业界紧密协调、评估风险,转化为可量产的设备和产品,最终对经济和社会带来良好效应。(叶振忠摄)
是人才就要去接触
半导体业需工匠职人精神
三、全球征才与本地育才。杨育佳在台积电时代,参与发起了一项全球征才大行动,他和团队通过“地毯式搜索”,列出全球著名大学通晓中英双语的科学领域教授,逐一联系,邀约合作或挖角。
他的求才若渴也展现在新科研的日常。专访前一天,杨育佳刚通过视讯面试了多名海外科学家,他微笑说“总之是人才,就是要去接触”。
在育才方面,他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电机与电脑工程系任教时,已悉心培养出44名博士生。到了新科研,他也鼓励年轻实习生参与研发。他培养的博士生当中,超过六成进入科技企业,包括得意门生龚萧副教授(41岁,新科研微电子研究所(IME)资深首席科学家)。
他说:“在半导体领域,需要有工匠的职人精神,通过不断训练,才能达致精益求精。我们也需要从内部培养将领,我一直都想着让接班人接棒,希望团队有很强的替补救援名单,就像好的足球队,板凳要够深。希望做到有一天不需要有我,团队都能做得更好。”
杨育佳说,身为新加坡科学家,有幸经常出席国际会议,与自己欣赏的大师们交流对话,并参与解决高价值的科学问题,造福人群,不禁要感叹“这边风景独好”,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叶振忠摄)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