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鬼才林明钊

2024-12-31     静姝     5159

华乐鬼才林明钊

在国外演出时摄。从左到右依次是:陈世庆、林明钊、全运驹、苏贤卿、周亚发

在酒楼饭店中演奏华乐

70年代到90年代,明钊也曾在多间酒楼演奏华乐。开始的时候参加了当时的幸福年大乐队,这原本是一支西乐队,但是后来因为有些驻唱歌星如凌波、姚苏蓉等唱小调,需要加入华乐器,林明钊就跟一些朋友如罗长浩等加入,变成了一支中西乐队,经常到一些大酒店如统一酒楼、阿波罗酒店等演奏。当年在这个团里的还有金延芝、周亚发、韩东畴、陈景文等,都是从事酒楼乐队演奏的音乐工作者。

1975年明钊加入北京酒楼乐队。当时在乐队中的乐手有颜明春、连荣史、戚兆明、洪南成、黄志明、林亚历等。后来又参加豪华歌剧院的中西乐队,当时还有陈景文、罗长浩等人,还有银星歌剧院,乐手有李诸福、罗长浩等。他参与的酒楼乐队还包括:东兴楼中西乐队、红星酒楼乐队、翠华楼中西乐队等。后来又参加贵宾楼乐队,队友有拉二胡的黄志忠,有一段时间他也在希尔顿酒楼的宴宾楼演奏音乐。

上世纪70年代明钊曾在北京酒楼担任职业乐手。当时的酒楼,除了爵士乐队以外,也有聘请一些华乐小组或中西混合的小乐队。那时在一起演奏的朋友有吹笙的周亚发、吹笛子的杨票敬、弹琵琶的韩东畴等。

在酒楼演奏华乐,既能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同时也能赚取不错的收入,其实是一项不错的职业。但在那个思想比较保守的年代,一般人都以鄙视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在酒楼以演奏华乐为生的艺人。而且当时有不少演奏华乐者思想上都有左倾的现象,因此,人们对他们以演奏华乐为职业更加不以为然。然而为了生活,为了还有机会演奏华乐,明钊仍然义无反顾地继续他的华乐演奏生涯。

错失两次机会

明钊的好友扬琴手、银河民族乐团团长陈之权,也是早期青年华乐团的成员,曾经和明钊多次合作,对他比较了解。之权告诉我:“明钊因为太沉迷于华乐,他这一生中失去了两次机会。第一次是上世纪60年代末期到70年代初期当他在国民服役的时候,新加坡正打算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需要大批的正规军。服役两年后,军方邀他加入正规军,当时当正规军具有很好的前景,他却因为想继续玩华乐而拒绝了。另一次是在70年代当他在人民协会华乐团当指导员的时候。那时人民协会华乐团开始筹备成为职业性的乐团,邀请一些乐团的团员成为全职团员,以他当时的演奏水平来说绝对没有问题,但他还是拒绝了。因为他性喜自由,不喜欢受条约约束。不然的话,他可能已经是后来的人协华乐团的专业演奏员之一了。”人协华乐团后来发展成为享有盛誉的新加坡华乐团。

由于他只有中学毕业,在社会上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90年代以后卡拉OK大为盛行,酒楼饭店为减轻负担,很少雇佣乐队,所以明钊演奏华乐的机会越来越少。后来他就到一些善堂如慈佛善堂、同德善堂、南安善堂、普救善堂等为喜庆丧事演奏华乐,以赚取生活费。

林明钊曾参与过的地方戏曲和音乐极多。海南戏班和社团有:琼南剧社、琼联声海南戏社、琼青剧社、海南协会、海南木偶戏等;参与的广东剧团有:冈州会馆粤剧团、敦煌粤剧团;担任粤剧伴唱音乐员有:广东会馆、清远会馆、广东八和会馆。参与过的潮州音乐社团、班有:余娱儒乐社、新荣华潮剧班、老三正顺潮剧班、金鹰潮剧班和荣华清唱班(“纸影戏”)等。他还做过很多场广东街边大戏(新马港的都有)。

华乐鬼才林明钊

林明钊(第二排左二)在总统府演奏以后与当年的黄金辉总统伉俪合影

他也在一些地方团体如玉屿同乡会、冈州会馆、敦煌剧坊、清远会馆、琼海同乡会、精武体育会中演奏不同的乐器:笛子、唢呐、二胡、高胡、打击乐等。由于长期接触这些地方戏剧如广东戏、福建戏、海南戏、潮剧等,使他对不同戏曲的特色有较深入的理解,能掌握各种地方剧种的演奏风格和韵味,这正是今日许多华乐演奏者所缺乏的。

溺爱音乐才会无师自通

在和明钊的访谈中,他回忆起当年学笛子的经过。中学时代他就读于德贤中学(Thomson Integrated Secondary School),那是一间英文中学。初中二年级的时候,他自学笛子。当时一把笛子只有新币一块钱,他拿到笛子以后,就听录音带,到书局找参考书,又向那些会吹笛子的人偷师,结果无师自通学会了演奏笛子。

有次放学后他在学校吹笛子,被校长听到了。那时候能吹笛子的人不多,校长看到他有这方面的才能,就问他能不能也教教其他同学。被校长如此抬举,他当然满心高兴地答应了。那时候学校课外活动不多,所以学笛子就成了当时学校里一项主要的课外活动。在教导其他同学的同时,他也不断地学习,自我提升自己的演奏技巧。除此之外,他也学习其他的乐器,如二胡、中胡、高胡、唢呐等。他也自学一些西洋乐器如长笛、萨色风等。

几十年来,明钊沉溺于各种不同的音乐中,包括华乐、西乐、地方戏曲、少数民族音乐而不能自拔。在音乐浩瀚的乐章中,林明钊也许只是个名不彰显的音乐鬼才,但他却代表了许许多多孜孜不倦、默默耕耘,为本地早期的乐坛洒下许多汗水的音乐工作者,今日华乐的昌盛局面,与这些音乐工作者的耕耘和付出是分不开的。

(作者为本地诗人兼作曲家)

(本文首发于《源》169期,文章版权归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源》杂志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使用,欢迎朋友圈分享。欲阅读更多《源》杂志文章,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注册成为《源》杂志会员,即可阅读更多精彩文章。为感谢读者支持,即日起只要注册账号,便可享有一年的免费电子版杂志订阅。)

华乐鬼才林明钊

华乐鬼才林明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