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供應鏈大部分恢復正常,新加坡食品價格在2024年首11個月的漲幅放緩,尤其是肉類和海鮮產品。不過,全球食品價格近期回升,再加上國際局勢充滿不確定因素,導致新的一年走勢難以預測,食品通脹率有可能進一步上升。
受戰爭和馬來西亞肉雞出口禁令等因素影響,新加坡肉價通脹率2022年攀高,隔年開始回落,截至2024年11月為0.1%。(檔案照片)
根據《聯合早報》整理的新加坡統計局數據,2024年1月至11月整體食品通脹率為2.9%,相比2022年同期的5.1%和2023年的6%,明顯放緩。整體食品通脹包含食品價格和餐飲服務價格。
食品價格類別主要分為肉類、魚和海鮮、水果與非酒精飲料等日常食物,以及餐館和小販食物等餐飲服務。2024年首11個月通脹率為1.2%,低於前兩年同期的5.1%和5.4%。
當中,肉類以及魚類和海鮮價格通脹率回落幅度顯著。肉類通脹率從2023年首11個月的7.2%縮小至2024年同期的0.1%;魚類和海鮮則從5.5%,下降至負3.8%。
餐飲服務價格2024年首11個月通脹率為3.7%。
新加坡肉商聯合會會長卓康偉受訪時說,雖然運營和人力開支上漲,但2024年肉類需求疲軟,行業競爭更激烈,因此新加坡商家儘量不漲價,以留住顧客。此外,我國進口貨源多元化,一些新出口商為提高吸引力而減價,使肉類通脹率回落。
不過,個別肉類價格2025年有可能因外部因素調高。卓康偉說,外國養豬場購入小豬的價格12月開始上漲,再加上中東衝突如果擴大,就會大量進貨來備戰,導致當地雞肉需求攀高,都可能推高新加坡豬肉和雞肉價格。
新加坡漁業工商聯合會聯絡組長、從業超過30年的陳美華提出,或許是因為年輕人和年長者更少在家煮飯,以及新加坡人常出國消費等因素,2024年冷凍魚類和海鮮的需求量減少10%至15%,而商家進口量充足,因此無需漲價。
陳美華認為,日後我國若允許公眾從外國帶入更多供私人享用的食品,需求量可能進一步下滑。目前冷凍海產價格趨穩,任何變化主要取決於養殖場供應。
麵包和穀物是通脹率最高的食品之一,達3.6%,但仍明顯低於前一年的7%。單看2024年11月,通脹率最高的分類是糕點(5.4%)和麵包(3.4%)。
梁苑集團旗下的烘焙企業分支正在接手百得利(Prima Deli)麵包糕餅店,分支董事總經理黎良殷說,儘管原材料價格並未顯著上漲,商家也採用科技緩和人力開銷,但薪資和續租成本均上漲至少15%,再加上2024年消費稅調高,麵包和糕點售價不得不相應調高。這種趨勢相信會持續至新的一年。
他也提出,越來越多公眾趨向於更高檔、健康和定製化等較高價的產品,可能也拉高整體價格。不過,新柔地鐵2026年底開通後,料有大量烘焙產品從馬來西亞進入我國,鹹味麵包價格可能持平甚至下降。
全球供應鏈多恢復正常
通脹率放緩意料之內
受訪分析師認為,新加坡食品通脹率放緩的原因包括全球供應鏈恢復、全球食品價格緩和,以及更強勁的新元。
華僑銀行首席經濟師林秀心說,全球大部分供應鏈已恢復正常,因此通脹率放緩在意料之內。不過,物價仍在上漲,意味著很可能還是供不應求,而食品價格也受天氣和疾病影響。
林秀心提出,2025年存在許多外部阻力,例如特朗普出任美國總統後落實關稅政策的風險,以及持續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都可能影響全球經濟和消費模式。隨著農曆新年到來,肉乾、鯧魚和其他新鮮海產價格預計也會上漲。
東方匯理財富管理(Indosuez)亞洲首席策略師陳達德提出,全球食品價格自2022年的高峰以來,上漲速度放緩甚至出現通貨緊縮,再加上新元更加強勁,提升了在進口方面的購買力,促使我國食品通脹率縮小。
不過,他預測食品通脹率新一年會小幅上升。除了因為全球食品價格開始上漲,以及人力開銷和租金短期內難以下降以外,他也預計新加坡金融管理局2025年1月起會調低新元名義有效匯率(SGD NEER)政策區間的坡度,導致新元走軟。
餐飲服務通脹率高於食品
或因其他經營成本增加
雖然新加坡餐飲服務通脹率有所回落,不過,在全島經營17家店面的OK雞飯連鎖店和Humfull Prawn Laksa叻沙,2024年食材和人力成本還是上漲了約30%。
老闆陳文發(44歲)受訪時說,儘管如此,他在新的一年還沒有漲價的打算。不過他也坦言,供應商和業主都有提醒他,未來人力成本會進一步增加,「說不準2026年會不會需要起價」。
根據《聯合早報》整理的新加坡統計局數據,儘管包含食品與餐飲服務業的整體通脹率在2024年首11個月放緩,但包括餐館、快餐和小販中心等在內的餐飲服務,通脹率仍高於食品。
與2023年同期相比,2024年1月至11月間,餐飲服務通脹率為3.7%,其餘食品通脹率則為1.2%。
其中,快餐的通脹率最高,為4.3%,餐館則達3.9%,小販中心食物和配餐服務分別為3.4%和3.2%,這都明顯低於2023年同期的6.1%至7.8%。
受訪業者和專家指出,除了食材成本外,房租、人力等開支也是影響餐飲服務業價格的因素。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東方匯理財富管理(Indosuez)亞洲首席策略師陳達德指出,餐飲服務的通脹率仍高於食品,可能反映出人力成本等的增加。「經營餐飲服務的成本不止包括食品原料的價格,也包括人力成本和租金等因素。」
牛車水家湘小廚負責人鄧凡(40歲)受訪時說,過去一年包括食材原料、房租、水電等各種運營成本都有所增加,但因為有更多同類型餐館開業、競爭激烈,哪怕降價生意都不如前一年。
「這個市場沒辦法漲價……過去一年我們甚至給大部分菜品降價30%,並且每天推出特價菜,但生意還是不如之前。」
餐館漲價
食客消費習慣也改變
經常外出用餐的食客,也直接感受到開銷增加。
平均每周都會和朋友到餐館聚餐的葉柏豪(26歲,行政助理)受訪時舉例,以前常吃的一家火鍋店,2024年有不少菜品都漲了一兩元,「雖然單價變化不大,但加起來是不小的數額」。
他說:「我還是會和朋友一起去餐館用餐,但如果當天大家都比較餓、想吃得盡興一點,就會選擇自助餐,這樣壓力比較小。」
從事金融業的柯偉力(30歲)一般去餐館用餐都是約會或特殊日子,每月只有兩三次,因此他沒有太關注到價格上漲。
他認為,即使餐館小幅漲價,也不會影響他的消費選擇。
他說:「既然到餐館吃飯,肯定是要貴一些,但體驗也會更舒適……平時在小販中心打包,食物價格上漲倒是更明顯一些。」
文:尹雲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