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學生和家長分享選擇中學的考量。(圖:董勵萱)
小六會考成績放榜後,本地家長和學生總會面臨一場關鍵抉擇。中學分配結果上個月出爐之後,一些家長上網申訴,孩子考獲不錯的成績,卻因無法進入自己所選擇的六所學校,而被分配到住家附近、截分點門檻低許多的中學。
究竟是要讓孩子進入他們能考上的」最好「學校,成為「大池塘里的小魚」,還是選擇一所截分點門檻較低的學校,成為「小池塘里的大魚」?
種種選擇背後隱藏著哪些考量?《8視界新聞網》帶你了解。
小六離校考試證書。(圖:CNA/Gaya Chandramohan)
家長:有競爭是好事 但可能影響心理健康
儘管理由各有不同,大多受訪家長都選擇讓孩子進入最好的學校。女兒就讀小學五年級的張先生告訴記者,他在擇校時更看重學校的名譽和升學率。
他並不擔心競爭激烈的學習環境會給孩子造成負擔,因為根據他對孩子的了解,他們會遇強則強。他說:「如果在一個寬鬆的環境下,他們反而會失去鬥志。」
女兒同樣就讀小五的郭女士則認為,好的中學可能會有較好的教育資源,且能跟擁有一定水準的同學一同學習、交流、競爭是件好事。不過,由於女兒自幼熱愛舞蹈,課程輔助活動也會是她的考量因素之一。
也有受訪家長更關注在大池塘里當小魚有可能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陳太太說:「因為又怕給大魚吃掉,然後又追不上大魚的速度,我覺得蠻辛苦的。」
學生:動力與壓力之間的拉扯
學生在擇校問題上的觀點也各不相同。中四學生黃裕添當初就選了最好的、離家比較近的學校,只是最終沒能如願。
她坦言,剛開始會羨慕朋友去了她心儀的中學,不過後來在學校所遇到的人令她感到無憾,笑稱「命中注定就是要去這所學校」。
她也分享,曾經成績比她更好的朋友去了競爭較激烈的學校,如今反而成績落後,日日為成績感到擔憂之餘,也影響自信心,令她深感入讀競爭激烈的學校並非好事。
中四學生趙靜瑤則選了跟自己能力相當的學校,成了「大池塘里的小魚」。她表示,課業比較繁忙時確實有壓力,但因為有朋友在身邊互相幫助,尚能應付,且壓力也能轉換成動力。
28歲的梁小姐透露,自己當初選擇中學時,除了諮詢老師,也綜合考慮了學校的排名、環境和離家的距離。「我們覺得環境很重要,所以我去了一間好一點的學校,讀普通學術源流。」
她認為,選擇成為「大魚」或「小魚」,得看個人覺得哪個環境更能讓自己茁壯成長。她表示,有些人當小魚或許會失去自信,有些人則傾向於挑戰自我。
她說:「要多一些挑戰的人就可能會傾向去看更大的世界,可能我在這個世界裡,我是一隻很小的魚,我能慢慢變成一隻大魚。看個人吧,都有好和壞。」
陳佩玲:越來越多家長選擇離家近的學校
麥波申單選區議員陳佩玲在選區接見選民時發現,仍會有家長求助,希望為孩子爭取進入最優秀的學校,不過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更希望孩子選擇靠近住家的中學,方便往返、節省時間的同時,也可以把更多精力花在休息和學業上。
她指出,在現有的積分等級(Achievement Level,簡稱AL)制度下,符合報讀條件的學生會相對較多,爭取同一所學校的學額時競爭也會加劇,有些學生和家長難免失望而歸。
「如果換個角度來講,如何去面對失望、調整心情,然後去考慮其他選擇,也是成長的一部分。有時候,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陳佩玲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除了讓孩子們擁有非常紮實的基礎,也需要讓他們能熱愛學習,對事保持好奇心,這樣才會終生受益。
從小學直通中學可行嗎?
阿裕尼集選區議員嚴燕松則表示,父母自然希望為孩子提供最好的未來。在我國這種競爭激烈的社會裡,父母深知孩子未來將面臨的挑戰,並努力幫助孩子儘早占得先機。
他認為,無論採用何種評分系統,小六會考依然是孩子和家長壓力的主要來源。
他認為,推出一個從小一到中四的十年直通車計劃,跳過小六會考,可以減輕這種壓力,為學生提供一個更靈活的學習途徑,讓他們在面對首次重大考試前有更全面的發展。
惹蘭勿剎集選區議員潘麗萍早在2014年曾在國會提出試行讓一些學校提供十年直通車教育,學生無需進行小六會考。
嚴燕松所屬的工人黨也在2015年提出讓學生選擇就讀十年直通車計劃。
工人黨的盛港集選區議員林志蔚和前進黨的非選區議員潘群勤在2023年的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中再次提出這個計劃;教育部長陳振聲當時表示,教育部還在考慮中,但仍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