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马绍尔的访华之旅

2022-02-08     缘分     46099

他在访华期间还会见了许多中国领导人,包括副总理陈毅元帅、乔冠华、廖承志、彭真、罗荣基等。而最让他耿耿于怀的一件事,就是在中国国庆宴会上没有安排他与毛泽东主席和当时也到北京访问的印尼总统苏加诺同桌。不过值得大书特书的也是他这次访华的重头戏是两次与中国总理周恩来的会谈,会谈的重点自然是他早就准备好的问题,他想要知道中国政府怎样看待新加坡华人争取公民权,以及怎样处理所谓“双重国籍”的课题。虽然中国总理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已经清楚表达了中国政府的政策和看法,作为政治人物的马绍尔希望借由中国总理针对新加坡的具体情况,再次明确表达立场,不无为他个人捞取政治资本和博出位之嫌。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英国政府早已把华人公民权的课题列入新加坡宪制谈判的一篮子计划之中,中国政府的立场不会影响新加坡的宪制谈判的进程。

不过,中国政府还是应马绍尔要求,在10月13日的《人民日报》发表公报,正式说明中国对新加坡华人问题的立场和看法,其实这和中国与印尼于1955年在万隆订的关于双重国籍问题条约的精神没有两样,主要有四点:

1)中国政府乐见新加坡华人遵循自己的意愿取得新加坡公民权,并效忠于他们的居住国。中国政府认为这有助于中国的利益和新加坡的和平与稳定,也有助于发展中国和新加坡的友好关系;

2)居住在新加坡的华人在自愿取得新加坡公民权后,不再是中国公民,虽然他们仍旧保持和中国在血统和文化上的联系;

3)那些取得新加坡公民权的华人如果要入籍中国,必须根据新加坡法律放弃新加坡公民权;

4)居住在当地的中国公民必须遵守当地政府的法律,不许参与当地的政治活动,但是,他们基本的权益必须得到尊重和不容歧视。

马绍尔和周恩来的两次会谈可以说是在坦率和友好的气氛之下交流,不过,两人有时难免有交锋,比如在反对殖民主义的问题上,两人在认知上有明显的落差,这也凸显了两人不同的鲜明性格,从附录的“谈话记录”就可看出来。

我要感谢台湾政治大学的刘晓鹏教授提供给本刊“谈话记录”的稿本,这也是引起我写作本文的动机。为了让读者更好了解“谈话记录”,笔者在必要的地方作了背景说明和注释。为保持原汁原味,以及让大家体会当年不同时空背景下的语境,我们不对行文作改动,只针对错别字纠正。

周总理第一次接见新加坡首席部长马歇尔谈话纪录

时间:1956年8月19日

地点:中南海西华厅

陪见人:张奚若1、廖承志2、李哲人3、乔冠华4、吴茂荪5

(本文未经总理审阅,如有错误,由纪录整理人员负责)

马歇尔6(以下简称马):非常感谢总理接见。

总理:我们等了你很久了。

马:感谢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表示欢迎我到中国访问。我先前还不知道,因为我当时在日本,在那里待了五个星期。

总理:在日本期间好吗?

马:很好。我非常抱歉,去年总理到新加坡7,当时我是新加坡首席部长,但总理到达时,英国当局没有通知我,直到总理离开后,他们才告诉我。当时未能欢迎阁下,非常抱歉。

总理:当时我们去也是没有计划的,是偶然的。新加坡当局还是很好地接待了我们,我们也很感谢。

马:我事前一点也不知道,直到后来在一次宴会上才知道,我当时非常气愤。

总理:西方朋友与本地人的关系还是有些隔阂?

马:距离很大。西方为了自己的目的让我当首席部长,但是不让我知道各方面的全部情况,只告诉我他们愿意告诉的事,因此对于许多事不能知道真相。在殖民地的(当)这样的首席部长,实在是一个令人难受的位置。

总理:要克服隔阂需要时间,要克服很多困难。

马:……新加坡反殖民主义应该不带种族成分,各种族应该彼此合作,否则就形成一部分人反对另一部分人。现在新加坡人口中有76%是中国(华)人,15%是马来人,8%是印度人,2%是其他种人。

总理:你的种族协作的思想很有意义,这在马来亚也可适用吧?

马:应该也可以。我在尽自己的力量做。马来亚从英国统治下解放8(自治)后,他们着重主张政权应交马来人。长期以来马来人对在经济上占优势的中国(华)人有猜疑,这种经济上的猜疑由于政治上的原因更加剧了。马来亚的中国(华)人做生意比较聪明,因而在经济上占优势,马来人现在主张马来亚应该是马来人的马来亚。因此现在马来亚各种族不仅不和谐,而且彼此敌视。那里的中国(华)人是愿意合作的,但马来人态度很强硬。

……(省略多段,参见阅读原文)

马:新加坡的情况是独特的,绝大部分中国(华)人,如果他们选择中国籍,这些人就都有可能变为中国人,新加坡永远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少人……。

总理:我先回答你一个问题:我刚才说,有些华侨选择当地国籍后,又要求回到中国,我们不能拒绝他;但是在中国与印尼的双重国籍条约中说得很清楚,在这种情况下,还须先得到当地政府的许可。要所在国许可之后我们才能接收,所在国不许可,我们就不能接收。所以不可能一夜之间把人家统统都变成中国人。

这是回答你的问题,现在说第四点。

第四,新加坡的华侨是有其特殊情况的,在其他地方,所谓中国人是少数,在新加坡是绝大多数。

马:在马来亚华人占居民的40%,在比例上说恐怕仅次于新加坡吧。如果新、马联合,则马来人占45%,中国(华)人在(占)44%,印度人占8%,中国(华)人与马来人数字差不多,拉赫曼对这种情况很害怕。

总理:有形成恐惧的因素,但另一方面也有殖民者造成的恐惧。

马:直到今年以前,英国对马来亚是控制得很紧的。但是说句公道话,马、华之间的紧张是在英国统治撤退后才冒出来的。

总理:要知道印巴分治也是在英国人撤退时才发生的。(马大夫)(指马绍尔,可能是周总理口误)。所谓华侨的情况,在新、马与其他地方不同,在其他地方也各有所不同。因此条约不可能一样。我们愿意照顾各国的不同情况,以便使多数华侨能参加所在国国籍。以新加坡、马来亚为例,绝大部分华侨国籍不能确定,这是个问题,应该设法解决。因此我们不拒绝,并很愿意与每一国的政府或有代表性的当局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绝不想拖延,更不是想利用这个问题来进行扩张。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