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一直被大家戏称为“富人的天堂”,提及新加坡人,很多外国的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有钱~
据新加坡统计局去年11月28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新加坡家庭平均月收入达15473新币,约83000人民币。
图源:SingStats网站
其中有一条很值得关注的数据,按新加坡收入百分位来看:
前20%的高收入人群,月平均34341新币
中间20%收入家庭,月平均13058新币
月尾20%的家庭,月平均3254新币
也就是最高的20%的家庭月收入是最低20%家庭的10.5倍!贫富差距很大!
新加坡的富人越富
穷人越穷
具体说到这个问题,就要先要提到一个比较专业得术语——基尼系数,简单来说,基尼系数就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收入分配不均的指标。它的数值在0到1之间,数值越小,说明收入分配越均衡;数值越大,说明贫富差距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均。
而新加坡这些年,基尼系数一直在0.4到0.5之间,也就意味着贫富差距相当大。这个差距不仅体现在收入上,还反映在房价、买车、教育、医疗等各个方面。富人的收入远远超过普通人,而且这种差距似乎越来越难以缩小。
简而言之:新加坡的富人越富,穷人越穷。
新加坡的阶层差距
一眼就能看出来
在新加坡只要待上几天,就能直观感受的从自日常服务行业中感受到一个现象:在新加坡,很多服务员、安保人员、厨师来自印度、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地。而计程车和公交车司机,华人居多。
这看似简单的现象,其实也暴露了新加坡隐性的阶级分化:建筑工人、清洁人员多以外劳工作签进入新加坡,薪资通常较低,工作强度大。而与之相对的,本地华人司机则在交通领域占据主要地位,享受个国家稳定的收入来源。
即便是华人群体内部也存在固化的阶层差距,早期的本地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逐步融入中产阶级或技术性人才队伍,甚至占据了高收入人群的一席之地。
而近年来的新移民华人,特别是通过家庭团聚或从事服务行业的群体,更多集中在餐馆等劳动密集型的领域,这些新移民常会因为语言障碍、教育资源和社会网络局限,难以打破经济阶层的天花板,因为,经营小型餐馆、成了扎根新加坡的主要方式。
这些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新加坡经济分工的一种结果。这种二元化的劳动力市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很难调合的经济和社会隔阂。
除此之外,日常开支中也能看出差距:
1. 买房子
在新加坡,买房子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阶层划分标志。尤其是对于富裕阶层,买几套豪宅几乎成了日常操作。有的中国富豪甚至一次性购买了20套豪宅,这样的新闻曾屡屡登上报纸。新加坡的房地产市场,尤其是豪宅市场,一直被高净值人群所主导。而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多数还是会选择选择政府组屋(HDB),新加坡政府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的公共住房。
2. 买车子
在新加坡,买车并不像其他国家那样容易。除了高额拥车税,还有“汽车配额证书(COE)”制度。COE的价格有时会达到几万新元,这意味着普通家庭几乎无法承受这样巨大的开销。
然而,对于富裕阶层来说,这根本不算什么问题。,无论是劳斯莱斯、宾利,还是法拉利、保时捷,都可以随时见到。很多富裕家庭甚至不止一辆车,除了上班和日常出行,还常常拥有周末出游的专用车。
而大部分普通市民则依赖公共运输,地铁、巴士成为了他们日常出行的主要方式。
3. 教育补习
在新加坡,教育一直是家庭最为重视的投资之一。对于富裕家庭来说,孩子的教育几乎是最优先考虑的事。
为了让孩子在竞争激烈的教育体系中脱颖而出,许多家长不惜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去给孩子找额外的辅导。一个孩子一周补7、8门课是常见现象,而每一门课可能还会请两位不同的老师来辅导,确保孩子在每个学科上都能得到最好的指导。
这对低收入家庭来说,显然是一个奢侈的选择。大部分普通家庭只能依赖政府提供的社区补习班(CC),这类课程价格亲民,但往往无法提供像私教辅导那样的个性化教学。教育上的投入差距,直接影响了孩子未来的竞争力。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