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英譯」還是「音譯」好

2025-01-10

百節年為首、四季春為先。幾千年來,全世界的華人一直是把「過年」當作最隆重的節日,「有錢無錢,回家過年」。在這一天,親人們都必須團聚在一起。

1913年7月,中國政府決定: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 1914年起開始實行。自此,夏曆歲首就由以往的「過年」改成了「春節」。中國央視的「春晚」,已經成為全世界華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慶賀大餐」。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下,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新春的習俗。

據不完全統計,已有近20個國家和地區,把「春節」定為整體或者所轄部分城市的法定節假日。

春節與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春節民俗經中國國務院批准,已經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而關於春節名稱的翻譯問題,近年來卻出現一些「不同的聲音」。目前國際上英語對「春節」的翻譯 ,主要有以下3種:

1 . Chinese New Year 春節

2. Lunar New Year 春節

3 . the Spring Festival 春節

前幾年最常用的是 Chinese New Year 來表述「春節」 。英語國家的人通常用 the Spring Festival(春天第一天)和Chinese New Year來表示春節,這兩種表達的接受度都很高。

此外,lunar可以表示陰曆的,因為中國的春節是按農曆來計算的,所以我們還可以說春節是「Lunar New Year」。當然,我們也可以在Lunar New Year前面加上一個Chinese Lunar New Year,來表示中國的春節。

近年來,國際上對「春節」的 Chinese New Year 和 Lunar New Year 的兩種翻譯名稱 , 引起了一些人的爭論。用「 the Spring Festival 」來表示春節,也就是「意譯」,表示「春天的第一天」,這種翻譯雖然不存在爭論,但使用的比較少。

兔年春節期間,一名在美國紐約的海外華人,因為看到在商場裡張貼的慶祝春節的宣傳畫,將「Chinese New Year(中國新年)」改成了「Lunar New Year (農曆新年)」,一氣之下將其撕下,最終導致被紐約警察逮捕。

無獨有偶,兔年春節期間,新加坡也把使用多年的「Chinese New Year(中國新年)」,在一些地方改成「Lunar New Year (農曆新年)」,這也遭到了一些人的強烈反對,特別是在南洋理工大學內,兩個名稱引起了激烈的爭論。

這也引起了一些中國人的強烈反對。

有人「懷疑」這些國家有「侵占」中國傳統文化遺產的嫌疑。因此,使「春節」這個譯名,原來是語言文化上的問題,上升到「政治」的層面上了。

至今,這種爭論仍然是「公說公有理 婆說婆有理」,不過近年來,在海外「Lunar New Year」的使用的越來越多,大有取代「 Chinese New Year 」之勢。

三個譯名歧義多

文字翻譯,往往是名稱越多,歧義越多;字數(字母)越多,越說不清楚。大道至簡,越簡單越好。一個春節的名稱,只有兩個漢字,為什麼需要三種英文翻譯?

如果我們認真分析一下,目前「春節」的這三種英文翻譯確實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一是 「 Chinese New Year (中國新年)」。「 New Year 」一般是指新年,特指元旦節,如「happy new year」,就是元旦快樂。所以說英文的「新年」不能代表中國的「春節」。為什麼加上一個 「 Chinese(中國)」,「中國新年」就是「春節」了?一般人不好理解。

全世界的華人都過春節,亞洲過春節的國家也很多 。「 Chinese New Year 」翻譯為「春節」,那麼「美國新年」「日本新年」怎麼翻譯?而且日本與中國同文同種,中國過春節,日本、韓國也過春節,能不能把「日本新年」「韓國新年」也翻譯成「春節」呢?

韓國曾經也是中國的「附屬國」,商朝時期的其子,民國時的袁世凱,都曾經擔任過那裡的領導,至今,韓國的國旗圖案還是「太極圖」,因為太極圖不但屬於中國的,也是韓國的傳統文化。同樣,春節不但屬於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屬於整個「大中華文化圈」的傳統文化,所以,這些國家都過春節。

「Chinese 」泛指還是特指,就可能出現不同的理解。是泛指整個「大中華文化圈」還是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對「Chinese 」一詞,可以有多種解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大中華的(1949年以前的)中華民國的等等解釋,「春節」一詞就是在中華民國期間產生的,原來一直叫「年」等名稱。

如果採用「Chinese New Year」來翻譯「春節」,容易使人們產生其他方面的理解,有人會狹隘地理解為就是「中國大陸」的春節。所以要去中國化。

當然,這裡正確的理解是泛指整個「大中華文化圈」。當然也不能排除,有人會對此特指理解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因為理解的不同,往往會產生爭論。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二是「Lunar New Year (農曆新年)」,這裡明顯的不足就是:沒有說明「在哪個國家或者地區過新年」,為了補充地址上的「不明確」,因此產生出「韓國Lunar New Year」、「越南Lunar New Year」等等說法。

對「越南Lunar New Year」的翻譯,也有兩種理解:一是在越南(含其它中華文化圈內的國家和地區)過農曆新年;農曆新年是屬於越南的。是在「所在」的地方越南過新年,還是新年是越南所有的?兩種不同的理解,也會引起爭論。

三是「the Spring Festival (春天首日)」,這種翻譯的不足是:沒有明確是「農曆」還是「公曆」的第一天?因為公曆的第一天,中國人一般稱之為「元旦節」,也可以理解為「the Spring Festival (春天首日)」。因為這種翻譯基本上屬於「意譯」,使用的也比較少,所以沒有引起爭論。

既然春節的「春節」的這三種翻譯存在不足之處,而且「Chinese New Year 」和「 Lunar New Year 」這兩種翻譯名稱還存在激烈的爭論。

因此,對「春節」名稱如何翻譯,全世界急需要有一個大家都認同,簡單明了的翻譯名稱。

「Chinese New Year(中國新年)」, 「Lunar New Year (農曆新年)」, the Spring Festival(春天的第一天),目前通用的 「春節」三種翻譯,筆者認為,都不如用漢語拼音字母--音譯: Chun jie。

音譯是名稱翻譯的原則

現有的「春節」三種翻譯,都是意譯,而恰恰有些名稱是不能意譯的,也不好意譯。如中國的長城、黃河等等地名。我們把「長城」英文翻譯為:「偉大的城牆」;黃河翻譯成「黃色的河流」。

把專用名稱變成了通用名稱,反而弄巧成拙。因為「偉大的城牆」不能特指「長城」,西安、南京等地方的城牆也是「偉大的城牆」。

同樣,對中國的一些傳統文化遺產,也不好意譯,因為說不清楚,只能音譯。如功夫、太極等等名稱,音譯說不清楚。所以現在都試行了「音譯」,如功夫、太極等中國的專用名詞,都是直接採取音譯,直接採用漢語拼音,大家都能明白。

「春節」的名稱也是這樣,三個英文翻譯的名稱,說不清楚兩個漢字。而且說出新的矛盾出來。「春節」的內涵,博大精深,文字說不清,就直接用聲音。對「春節」翻譯 ,「英譯」不如「音譯」,直接用「春節」的漢語拼音「Chun jie」來音譯」春節」,最為簡單明了。

漢語拼音是「名稱」上的「世界語」

1958年,中國《漢語拼音方案》公布後 ,1982年,國際標準化組織文獻工作技術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發布國際標準文件,《文獻工作——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ISO 7098-1982),使漢語拼音正式成為一項國際標準。

目前,已經有十多個歐美國家在出版地圖時採用漢語拼音,很多大學開始採用漢語拼音方案教學漢語。在人名及地名上,漢語拼音是不需要翻譯的,漢語拼音已經成為「名稱」上的「世界語」。

在中國對外文化溝通與交流等領域,作出重要貢獻。不但得到英語國家的認可,而且得到世界上使用所有語言國家的認可。

特別是在「名稱」翻譯上,漢語拼音和阿拉伯數字一樣,任何國家,任何語言的人,都可以不要翻譯就能識別,而且都讀同一種聲音 。

一些詞音譯是「約定俗成」

除了名稱問題,在其它一些詞語上,也直接採用漢語拼音的辦法來「翻譯」漢語,如中國的 gongfu(功夫)、li(里)、mu(畝)、jin(斤)、fen(分)、yuan(元)等等名詞,都是直接採用漢語拼音來表示的。

「音譯」也是翻譯上的常用法。在英語中有一些詞,中國也直接採取「音譯」的辦法,如幽默、沙發、坦克、羅曼蒂克、派對;商標名稱中還有麥當勞、肯德基等等;政治上的還有如費厄潑賴、德先生、賽先生等等,這些詞語都是採取音譯的。

一些詞語,甚至直接用英文字母來表示,如:GDP(總產值)、WTO(世界貿易組織)、WC(公共廁所)等等。這並沒有影響中國人的理解,而且被眾多人接受,反而認為翻譯的」好「,直接讀字母也能懂。如人民幣元的符號¥,基礎就是漢語拼音人民幣「元」的首位字母,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的人,一看到「¥」這個符號,就知道是中國的人民幣。

這些採用漢語拼音拼寫詞語,以及國外詞語的音譯,都能夠被廣大人民所接受,也都得到了國內外的普遍歡迎和應用。

音譯「春節」的「六大好處」

一是「不爭論」。「春節」音譯只是「春節」的漢語拼音, 不存在」其它方面的理解「,所以不會存在爭論的問題。況且中國的「功夫」一詞,音譯都不存在「爭論」, 都能直接用漢語拼音「GongFu」來翻譯。大家都能理解接受。相比較來說,「春節」一詞比「功夫」一詞,應用廣泛的多,而且在「春節」一詞,現在在翻譯上存在爭論,就更需要直接用漢語拼音「Chun jie」來翻譯了!

二是簡明。與現在的三種英語翻譯的「春節」相比較,漢語拼音的春節「Chun jie」,用的拉丁字母最少,比它們簡明得多。

如果春節翻譯也採用漢語拼音:「Chun jie」,今後「春節」也可以簡寫為:「CJ 」,來表示「春節」的對外名稱,只需要兩個拉丁字母就可以明確表示「春節」了。

這種翻譯可以說是最簡明的「春節」翻譯了。而且」C「也是「Chinese(中國的)」的首位字母, 中國目前在世界上的簡稱是:CN,春節在世界上的簡稱是:CJ。簡稱都是「C」開頭,表示春節來源於中華,它的「根」在中華。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

三是通用。由於漢語拼音是名稱上的「世界語」,就像阿拉伯數字一樣,不需要翻譯全世界都認識。一些著名商標,如中國的TCL、日本的Sony、韓國的 lg等等, 也都不需要翻譯。所以漢語拼音的春節「Chun jie」,也不需要翻譯都能認識。而且不存在英語翻譯與其它語言種翻譯的差異,在任何國家或者地區,都是同一種文字,同一種發聲,具有世界通用性。

四是有利於「春節文化」走向世界。由於「春節(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及整個華文化中的極其重要的地位,特別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的央視每年在年三十晚,都隆重舉辦「春節聯歡晚會」,使「春節」的名稱不但成為全世界華人的最盛大的節日,也為全世界其它國家和民族的人們所接受。成為全世界的重大節日之一。所以漢語拼音的春節「Chun jie」,有利於「春節文化」走向世界。

五是有利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春節,中國人又稱之為農曆新年,一年之歲首,傳統上的「年節」。俗稱:年、元日、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

但是「春節」名稱的來歷並不長,它是民國期間才開始使用的。因為在民國期間,曾經出現過,用公曆元旦節代替農曆年的做法,但由於老百姓對「年」的感情太濃厚了,老百姓不答應。所以又恢復「過農曆新年」,由於年是農曆新春的第一天,所以命名為「春節」,以「春節」的名稱代替「年」 。「年」在中國古代,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活動演變來。

它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所以漢語拼音的春節「Chun jie」, 有利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六是有利於漢語拼音在全世界的推廣。「春節」的漢語拼音如果能夠實現,」春節文化「就可以參與到國際語言中去,進一步拓展」春節文化「在國際上的廣度與深度,進而促進」春節「國際影響力、國際認可度的提高及」春節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這不但有利於「春節文化」的推廣,也有利於在漢語拼音在國際上推廣應用。

*文章只代表筆者個人觀點

HQ丨編輯

Alex丨編審

田柏強丨作者


相关文章

  • 主持一姐愛女:「中國人都是傻X」 慘遭劇組除名
  • 魏成輝晚宴風波:部長們與蘇海金的偶遇,為何引起軒然大波?
  • 荷蘭生產罐裝羽衣甘藍或含橡膠碎片 食品局下令召回
  • 中國小伙接神秘任務:繞飛3國入境新加坡,將14部手機丟垃圾桶!
  • 百萬元組屋成交量創紀錄!大巴窯單套最高149萬
  • 新加坡工業區突發大火,濃煙遮天蔽日數公里,周圍居民緊急疏散
  • 砸30億新元搞AI?新加坡的AI戰略已經進入next level
  • 速看!新加坡8個主流招聘平台,輕鬆找工作不用愁
  • 驚險!宏茂橋兩車猛烈相撞損毀嚴重,女童昏迷!目擊者挺身救援,現場畫面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