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为新加坡副总理“开脑”,师从李光耀之女,这位神经外科医生是谁?

2025-01-13     静姝     5706

圣诞节前夕,新加坡保健服务集团(简称新保集团)大楼顶层,冷风嗖嗖。“都放假去咯”,茶水间阿姨说。

伍伟豪教授(54岁)也放假,但为了专访特地回来办公室,还抓紧时间,开了一个会议再受访。TikTok上的“脑医生”,颇具趣味。见到本人时,觉得他沉着冷静,国字脸上带着些许腼腆,但气场十足。

曾为新加坡副总理“开脑”,师从李光耀之女,这位神经外科医生是谁?

伍伟豪认为,未来医疗行业的发展与变革,都须因对患者的需求,由他们所驱动,就像亚马逊所坚持的满足你的客户,他们就会推进你的业务。(叶振忠摄)

伍伟豪是家中老么,有一兄一姐,七岁时丧母,工程师父亲在他当实习医生期间也离世。从1983年至1988年,他就读英华中学(巴克路)和英华初级学院,后进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再后来获得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于2009年获国大的医学博士学位。

从拆电视到修大脑:神经外科医生的好奇心之旅

他在新保集团的视频访问中说,很多医生从小就立志从医,而他并不一样:“我想当飞行员、记者、登山者。十七八岁临近A水准会考时,才决定学医,因为我热爱生物学,喜欢读《科学美国人》,常剪下神经科学的文章收藏,逐渐对大脑科学产生浓厚兴趣。”

小时候的他“手痒”,常拆电视、手表、收音机,再组装还原。“看来,外科手术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既能结合我对机械的兴趣,又能满足我对神经科学的热爱,神经外科自然成了我的职业目标。”

他笑说,身为神经外科医生,体力、认知推理和韧性必不可少,“手术通常持续很长时间,对膀胱绝对是个挑战!”

伍伟豪在帕金森病、神经肿瘤学研究以及脑机接口等创新技术领域具有杰出贡献。2015年,他成为国立脑神经医学院院长,2020年7月冠病疫情高峰期,接任樟宜综合医院总裁,领导抗疫和医疗创新。一年后,他同时受委为新保集团副总裁(战略与规划),2024年2月升任总裁。

三年之痒与86亿神经元:大脑才是灵魂主宰

三句,终归离不开本行——大脑。在伍伟豪眼中,大脑是最迷人的器官。他说,人们常误以为,情感来自心脏,实际上,“爱”不过是大脑中的神经化学反应。

研究显示,坠入爱河时,化学反应通常持续约三年,“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常说,婚姻难以维持三年,因为神经递质会发生变化。”

记者惊讶道:三年?不是七年才痒吗?他笑着回答:“长久的爱意,须要努力经营。”

他认为,大脑是灵魂的源泉,决定你是谁。所以,“脑移植”这个概念根本不存在。“心脏移植后,这个人仍然是他自己;但进行脑移植,那就不是脑移植,而是身体移植了,因为拥有正常大脑功能的人,已接管了新的身体。”

曾为新加坡副总理“开脑”,师从李光耀之女,这位神经外科医生是谁?

2017年3月28日,时任国立脑神经医学院院长伍伟豪教授为审计师胡志龙(译音)进行脑瘤切除手术。手术过程中,胡志龙保持清醒,让医生测试手术效果。(海峡时报)

2017年,伍伟豪为一名在清醒状态下的病人开脑除瘤,手术过程中与病人对话以评估效果,《海峡时报》记者记录了全程。他指出,大脑拥有大约86亿个神经元,却没有痛觉受体,是唯一可以在患者清醒时进行手术的主要器官。

作为神经外科医生,他深感谦卑和敬畏,能够“在上帝历经数百万年雕琢的复杂结构上动刀”,这让他深思。“神经外科令人叹为观止——它直接影响患者的个性、认知和自我意识。人类大脑的可塑性和从重大疾病中复原的能力令人震撼。能参与患者的康复过程,我有无比的成就感。”

切肿瘤还是“切”问题?临床与管理的平衡术

伍伟豪曾听人说,实习医生知道如何动手术,受过训练的知道何时动手术,而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则知道何时不该动手术。

“随着经验的积累,你会学到如何避免并发症和麻烦。有时,真正重要的是决定何时不要手术,或何时停止。”

从外科医生转为医疗领导者,伍伟豪觉得两者都有成就感。“临床医生带来即时的满足感,手术直接影响病人;医疗管理则通过长期投资,塑造组织文化和改善广大病患的生活,影响更大。”

曾为新加坡副总理“开脑”,师从李光耀之女,这位神经外科医生是谁?

护士节期间,伍伟豪教授(左二)与新保集团领导一同走访各医疗机构,为护理人员送上惊喜和感谢。(新加坡保健服务集团提供)

他认为,两者之间的平衡既能带来短期成就,也能实现更广泛的长期影响。

曾一天做两场手术的伍伟豪,如今忙于管理,每月只能做一两次手术。

脑肿瘤切除术是一场微妙的平衡:切除过少,肿瘤复发;切除过多或位置不当,病患可能失语或瘫痪。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