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NAFA戏剧学院副院长傅正龙:华文戏剧,不只是语言的艺术

2025-01-15     静姝     4687

在全球化浪潮中,华文戏剧作为连接华人文化与世界艺术的桥梁,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出独特的光彩。作为这一领域的佼佼者,南洋艺术学院(NAFA)的戏剧学院以其创新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实践机会,吸引了无数怀揣戏剧梦想的学子。然而,对于许多中国学生来说,选择去新加坡学习华文戏剧仍是一个充满不确定和未知性的决定。为此,我们特别邀请到NAFA戏剧学院副院长傅正龙Rei Poh,和大家一同探讨东南亚华文戏剧的多元魅力。

对话NAFA戏剧学院副院长傅正龙:华文戏剧,不只是语言的艺术

NAFA戏剧学院副院长傅正龙(前排右一)

与学生们在一起

Q1:华文戏剧在新加坡及东南亚地区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如何?

A:在新加坡,华文戏剧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文化身份与多元融合的体现。我们不单是以华语或者是所谓的普通话来进行演出,而是以华人的身份、华文的角度和华语的程度去区分它。例如南洋艺术学院最近请来一位印尼表演大师,他虽然跳着传统的印尼舞蹈,但他作为华人的身份非常强烈,他学了昆曲,并在他的艺术中掺杂了这些不同的元素。

华文戏剧在新加坡是非常有趣的,它不单只是以华语进行表演,它也可以是以英语进行表演,来讨论不同的华人所面对的问题。新加坡的戏剧大师郭宝昆就也曾提倡的开放文化(Open Culture)理念,就强调了新加坡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汇点,其居民应当以包容的态度接纳各种文化元素,从而自由地定义自己的身份。

例如,新加坡的知名剧院野米剧场(Wild Rice),它主要以英语为主,但其中一部戏《祖母语GRANDMOTHER TONGUE》以英语、华语和潮州话表演,讨论了新加坡华人比较特殊的一个课题——母语跟祖母语。新加坡有母语,每个不同的种族都有他们自己的母语,而华人主要的母语就是普通话。但新加坡华人的习惯有区分,例如福建、广东、潮州、海南客家等等,这些都在东南亚乃至更广泛的国际舞台上引起了共鸣。

对话NAFA戏剧学院副院长傅正龙:华文戏剧,不只是语言的艺术

Q2: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在新加坡学习华文戏剧与在国内学习有何不同呢?

A:NAFA戏剧学院华文戏剧专业融合了新加坡的文化特色,课程设计上更注重华人课题与文化的深入探讨。我们有大约70-80%的学生来自中国,其余20-30%则为新加坡本地学生、马来西亚学生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如文莱和印尼的华人。对于选择到新加坡学习的中国学生来说,这是一次拓宽视野、丰富个人经历的机会。例如,我们专科的“Teaching and Learning Essentials”戏剧教育课程教授如何将戏剧融入教学中,特别是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为学生回国后开展戏剧教育活动打下基础。

此外,我们认为一个优秀的演员应该同时具备导演和编剧的能力。因此,在课程设计上,还包括导演课和编剧课,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空间布局、剧本创作等方面的知识。

Q3:在专业学习中,中文和英文的应用比例是怎样的?

A:我们的教学采用中英文双语模式,鼓励学生在日常交流中使用英语。例如,我们有一个课程叫《Stagecraft》,是学舞台监督跟项目管理的。在教学过程中,英文占主导,关键术语会辅以中文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剧场专业词汇,拓宽国际视野。

同时,我们还与校外专业剧团合作,共同举办戏剧营活动。学生能在实践中与来自不同背景的演员交流,通过游戏、表演等活动,增进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话NAFA戏剧学院副院长傅正龙:华文戏剧,不只是语言的艺术

NAFA戏剧学院副院长傅正龙(左下)

与校友和师生在一起

Q4:华文戏剧专业有哪些特色课程?

A: 我们注重表演、台词、形体三大核心元素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理解剧场艺术。我们的戏剧专业文凭(Diploma in Theatre)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不仅能够作为演员站在舞台上,还能深入了解和掌握剧场运作的各个方面。这些课程在第一年和第二年会比较多,涵盖了舞台技能如舞台监督、项目管理、灯光设计、服装设计及音效设计等内容。

到了第三年,课程内容变得更加专业和多样化,引入戏剧教学、导演课、编剧课等,特别是应用剧场模块,鼓励学生通过社区剧场和社会服务性质的演出,将戏剧融入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Q5: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融入多元文化元素?

A:新加坡地处中西文化交汇的独特地理位置,我们特此推出了“海外沉浸项目”,带学生前往印尼等地学习当地艺术形式,如印尼皮影戏、舞蹈等,促进跨文化交流。为期3-4周的沉浸学习,学生们不仅掌握多元艺术元素,还将在项目尾声创作小型作品,以此见证他们跨越新加坡,探索东南亚文化的足迹。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