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铭顺在2024年凭《八尺门的辩护人》获颁台湾金钟奖“迷你聚集/电视电影”最佳男主角。(取自早报网)
到海外拍戏不怕被排挤
到海外拍戏感觉是到了别人的地盘,但李铭顺从不担心被认为是去抢饭碗,或者被排挤。
“好的作品需要足够的演员去撑起来,演员不够多,戏剧就无法扩展出更多种类。只要你做好自己的工作,呈现的表演是有保证的,到哪里都会受欢迎。竞争是一定会有的,但我把它当成是良性的切磋,在那样的环境下如果能熬出头,是很开心的事。”
竞争会让演员更强吗?李铭顺说:“在竞争大的市场,你不能只想着要搏出位,而是应该想‘我一定要做到最好,让大家可以放心地把角色交给我’,那才是正确的态度。”
他坚信不断调整、做好自己最重要,“到哪里拍戏都是一样的,须要不断地调整,去符合当地需求,同时不断地学习。”
“我觉得新加坡演员太少了,少到有时候你写出剧本,却想不到有谁可以演。”
李铭顺到外头走了一圈,对电视圈的生态看得更透彻,直言新加坡演员太少,有时写出剧本却想不到可以让谁演,“其实很多市场是演员多过剧本,所以竞争那么强。我们电视台的戏剧产量算高的,所以演员重复性高。”
他也点出演艺圈的现实面,“可能大家都一样努力,但偏偏就是某个人好用,可能是因为他的外形,可能是他的可塑性高。但那也是要经营的,我从来不说‘你好幸运’,因为一个人能够出位都是有理由的,如果你还没出位,那就是时机还没到,继续耕耘,总有一天会轮到你。”
专业工作应由专人来做
外地演员的优势是语言,狮城演员在这方面则须要多下功夫,李铭顺说:“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主要语言是华语,所以他们是用自己的生活语言去表演。我们虽然也是华人,但在新加坡说华语的机会比较少,所以新演员会稍微吃力,他们必须去学华语,把它转换成新的生活语言,但这些都需要时间。”
台词是表演中非常重要的工具,所以李铭顺认为新加坡的华语戏剧市场,须要不断创造说华语的环境,“这比怎么开始创作剧本重要,这是我们须要坚持,以及不断提醒自己的。”
此外,他认为新加坡戏剧需要多一点创意,更前卫,同时要更专业,“当然,新加坡的成本很高,这会影响到制作的规模,但无论如何都应该做到专业的工作由专业的人来做。我们可以缩减员工,但是不能缩得太小,一个画面其实包括很多细节,不同部门做不同的事,画面有哪一个部分不够好,就由相关的人负责,这就叫专业。”
演员也有演员的责任,李铭顺说:“没有做功课会影响拍摄进度,迟到的话会拖延大家的时间,这些都是不专业的。包括导演、摄影师、灯光师等都要专业地去完成自己的本分。”
“我们不要去学韩国人演戏,因为那是他们的文化,我们要坚持自己的文化。”
李铭顺觉得新加坡戏剧要有自己的独特味道,“虽然韩国的戏剧非常受欢迎,但我们不要去学韩国人演戏,因为那是他们的文化,我们要坚持自己的文化。”
让他遗憾的是,新加坡是个大城市,却没有很多以此为背景的戏剧,“比如关于商界的勾心斗角,还有我们大部分的人都住在组屋区,其实组屋区里有很多很棒的故事,这方面我们要赶紧追上人家。”
尽管在外地发展有好成绩,但李铭顺始终没有忘记新加坡市场,也希望把从外地所学的,带回来新加坡。
“我还是喜欢回来拍戏,想和这里的演员一起创造好的作品。但我希望看到有创意的剧本,让所有人知道我们真的是很用心地做。”
暂时没计划转向幕后
演了30年,李铭顺打算慢下脚步,或转向幕后吗?他目标明确地说:“我会继续做现在做的事,很多人问我要不要当导演或转幕后,但我暂时不想。因为我还很投入在表演上,还没演够呢。我不想停下来,因为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可能性。”
他坦言没有一定要圆的导演梦或电影梦,“我是比较实际的,有好的剧本我才动,否则我宁愿不去想。”
李铭顺主持的《阿顺有煮意》收获好口碑,并让他获得“红星大奖”最佳综艺及资讯节目主持人奖。(取自早报网)
李铭顺近期主持的《阿顺有煮意》获得好口碑,还让他拿下红星大奖“最佳综艺/资讯节目主持人奖”,但主持并非他的主战场,“我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才接,毕竟我比较喜欢演戏,喜欢在摄影机面前表演的自在感。主持不会成为我的主业,随缘吧。”
他对拍电影也抱持同样心态,“其实有电影来找我,但如果我觉得不适合就不会接。最近几年找上门的戏剧都比较特别,所以我选择了它们,但我不偏向电视或电影,两者都须兼顾。”
对于拓展华语以外的市场,李铭顺没有太大野心,“我暂时没有想去其他地方发展,因为华语市场已经让我够忙够充实了,我在马来西亚土生土长,受华文教育,想先把这一块做好。而且华人演华人的角色是最适合的,你才可以去钻研,做得更深入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