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出海】浅谈:中企出海四十年如何实现产业升级?

2025-01-30     静姝     5073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GDP增速也逐步进入低增长通道。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出海淘金的步伐持续加快。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高新技术产业,都在拚命抢占国际市场。

从40年前改革开放开始,中国企业开启了出海征程。现如今,中国企业早已从“产品出海向品牌出海,业务出海向组织出海,制造出海向智造出海”逐步转变。

【中国产业出海】浅谈:中企出海四十年如何实现产业升级?

图源:档案图库

改革开放开启中企代工出海

【中国产业出海】浅谈:中企出海四十年如何实现产业升级?

在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激烈碰撞的当下,中企出海淘金已然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它正以阶梯式加速上升的态势奋勇向前。随着中国产品在海外市场日益受到追捧,中国企业也从单纯的走出去迈向更深层次的全球化。

事实上,很多人在探讨中国企业全球化进程时,首先要搞清楚中国企业的出海历程。因为以史为鉴,过往的历程本质上就是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

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就会发现不一样的出海机遇。从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开始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沿海地区凭借地理优势和政策支持,吸引了大量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启了中国企业与国际市场的初步接触。

不过在这一时期,中企出海形式主要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的出口贸易,企业多通过外贸公司代理或直接参加国际展会等方式,将产品销往国外,出海的产品也以服装、玩具、塑料制品等轻工业品为主,主要满足国外市场的基本需求,依靠价格优势获取市场份额。

此时的出海机遇首先落在了沿海地区,其中以珠三角地区的企业最为典型,都是一些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的“三来一补”的企业。它们利用当地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为国外品牌进行代工生产,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生产经验,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这样的机遇却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开始逐渐没落。

【中国产业出海】浅谈:中企出海四十年如何实现产业升级?

图源:档案图库

成功“入世”促进中企品牌出海

【中国产业出海】浅谈:中企出海四十年如何实现产业升级?

2000年,中国政府正式提出“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通过对外投资与合作,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为中国企业带来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也促使国内产业加速升级,中企开始更加积极地拓展海外市场。

从这一时期开始,中企出海产品的种类逐渐丰富,除了传统的轻工业产品外,机械、电子等产品的出口比重逐渐增加。部分企业开始在海外设立销售渠道和售后服务中心,并加强品牌推广,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随着一批有远见的企业家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联想、海尔、华为、TCL等中国品牌开始在国际市场上自主创牌,以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消费者的认可。这些企业不仅打破了“中国制造”低质低价的刻板印象,还为中国品牌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其中,海尔集团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它通过在美国等地建立工厂和研发中心,实现了生产、研发、销售的本地化,其品牌在海外市场逐渐获得认可,成为中国家电企业出海的成功典范,同时海尔品牌也成为第一家进入全球品牌榜TOP100的中国企业。

金融危机成就中企资本出海

【中国产业出海】浅谈:中企出海四十年如何实现产业升级?

就在中国企业成功将品牌影响力打入欧美发达市场之际,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却爆发了罕见的金融危机。这无疑给自主品牌出海带来了巨大不利影响,直接倒逼出海中企开启产业结构转移。中国政府不得不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既要吸引外商投资,又要鼓励中企出海投资。

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全球多国爆发金融危机,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巨大不利变化,甚至出现“反全球化”浪潮,此时的中国经济也进入了转型期,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因素,促使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成本更低的地区转移。

这一时期,中国很多企业开始将生产环节转移到东南亚、非洲等地区,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和资源优势,降低生产成本。

与此同时,出海的中企仍保留在中国的研发和销售环节,形成“中国研发、海外生产、全球销售”的新模式。此外,企业服务赛道也在这一时期强势崛起,软件外包、金融服务等领域的企业开始积极拓展海外业务。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