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生产基地方面,最典型的就是富士康在越南、印度等地建立了多个生产园区,将部分电子产品的组装业务转移到海外。此外,天虹集团在越南建立生产基地,扩大其在海外的纺织产能。同时,大量中国软件服务企业开始承接来自欧美地区的外包项目。
除了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外,这一时期的中企更热衷于资本出海,即对海外跨国企业的兼并重组。金融危机之后,一些外国企业虽然拥有先进的技术,但在经营中遇到了各种问题。
因此,中国企业通过跨境并购挺进海外市场,成为这一时期中企出海的一大亮点。如2010年吉利收购瑞典沃尔沃汽车业务、2012年三一收购德国机械巨头普茨迈斯特、2014年联想收购摩托罗拉手机业务、2016年海尔收购通用电气家电业务等等。
这一波出海,彻底展现出中国企业资本运作的“软实力”,以及扎根海外投资建厂的决心,让出海的速度和力度大大增强。
图源:法新社
贸易保护助推中企科技出海
值得关注的是,中企出海除了依靠雄厚的资本实力之外,科技的力量也在发挥巨大推动作用。随着中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具备了更强的国际竞争力,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输出更新的技术,中企出海进入了全新的历史时期。
自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上台之后,美国政府对中国企业增加了各种贸易制裁,同时限制各类高新技术进入中国市场,这无疑给中企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然而,欧美的贸易壁垒反而加大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企业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和技术研发,通过自主创新和收购兼并等方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以品牌和技术优势拓展海外市场。
除了传统制造业外,互联网、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中企纷纷加快出海步伐,将中国的创新模式和高新技术推向全球。我们以新能源汽车为例,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 77.6%,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上汽、比亚迪、长安等车企纷纷在海外投资建厂。
在互联网领域,TikTok风靡全球,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的成功案例;拼多多旗下跨境电商平台Temu在北美市场迅速崛起,改变了海外电商市场的竞争格局。
在经历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出海步伐从未停止,也不可能停止。未来10年,在中企出海的淘金路上,一定会涌现一波行业领先的、具有中国标识的全球化品牌。与此同时,东盟地区作为中国三大贸易伙伴之一,或将成为中企品牌出海的核心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