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几位从事不同行业的朋友也从不同的角度
提出了他们的想法!
01 张琳 人力资源公司老板
“离职潮”在去年从美国大范围掀起,而新加坡也明显地受到影响。
根据全球就业门户网站 Indeed 于 2021年12 月初委托对 1,002 名年龄介于 16 至 55 岁的新加坡人进行调查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近四分之一(24%)的人打算在未来六个月也就是2022年上半年离职;近一半的人(49%)不确定他们是否会在未来六个月内继续目前的工作。
结合新加坡的国情以及对近一年的离职情况分析,我认为原因可能有几点:
从大环境来看,随着疫情的发展工作压力增加、工作量增大,甚至产生挫败感与孤立,这些都是促使他们离职的重要因素。
疫情也促使新加坡总人口骤减,特别是一些行业:餐饮和酒店业、零售业,以及建筑、制造、教育和卫生服务业等成了辞职潮的“重灾区”,可能这些行业具有高感染风险、低收入以及高度流动率的特点吧!
此外,上述所提及的行业正处于“僧多粥少 ”的状况,空缺多员工少的因素促使新加坡人有更多的选择,他们会根据薪水高低随时准备跳槽。
至于个人的因素,有部分的人可能早就有更换工作的打算而因为各种原因并未实现,疫情促使他们对真正价值产生了思考,重新为自己的人生定位。
另外,在经历过疫情期间的远程办公后,大家逐渐喜欢上这种自由感觉而不太愿意回去上班。
值得幸庆的一点是对比欧美“离职潮”来讲,新加坡人普遍是理性辞职。一般都是接到了下一份工作的聘用才会离职,也有少数已经离职的员工是在两份工作的空档期做着合约工或兼职工作,所以即受”离职潮”的影响新加坡人普遍不会“裸辞”!
02 李莲 资深心理咨询师
这两年大家都生活在疫情的阴影下,这个突如其来的挑战,除了带给我们压力、焦虑,却也同时带给了我们一些思考和突破的契机。社会上之所以掀起辞职潮,也不外几个原因:
原本大家都在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中,被迫改变了许多常态的面对面沟通、协作,提供服务等工作方式。这反倒给了我们一个提醒:目前从事的工作抵抗变动的能力怎么样?如果未来始终处于变化之中,那自身还需要发展哪些能力来应对?下一个变动来临之前,需要做好怎样的准备?目前从事的工作和自己长期的规划是一致吗?
疫情前,我们的生活工作一切如常,因为惯性,始终被日常推著走,也没有机会好好停下审视自己。这两年,在家办公,限制出门,反倒给了每个人一些时间和机会来静心思考:自己想要的生活与工作应如何平衡?自己心中憧憬的生活愿景,到底是怎样的?
随着疫情的反反复复,很多人的生活也像是风中的树叶,四处飘荡,茫然找不到方向。于是人们开始意识到:要从一味地向外追求,转而向我们的内心探索。越来越多人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精神追求,探寻内在的稳定感,转而向自我要答案。
这些思考机会,反而给人带来了勇气,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人有时在困境中,会爆发出平时所没有的创意和决心。因为意识到对抗变化的方式就是寻求突破,那干脆放手一搏,放弃原本的工作,根据内心的声音,去寻找突破口。
03 黄祖祥 招聘顾问
从一个招聘中介的角度来看,“辞职潮”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其实,我手头上的空缺蛮多的,可就是找不到人,本地人对工作一向都很挑,疫情更把这个情形给放大了。
现在的就业市场,对执行人员或经理级的需求量的确不多,要不就是同样的职位薪水减半,好比有些空姐、空少来找工作,转业到其他的服务领域,他们即便能够接受薪水大幅下调,也不能适应新的工作性质,所以就干脆不做,呆在家里等机会,或是利用空挡去进修,学一些新的技能。
年长员工的流失也是加剧了“辞职潮“,特别是60多岁的员工,这一群人在过去的二、三十年曾是制造业的强力支柱,现在年龄大了,他们宁可留在家里带孙子,即便有些愿意尝试的,做不到一两天,就觉得体力难以支撑不能继续,毕竟年纪大了,不是想做就能做的。
还有外来工人的辞职也是原因之一。不管白领还是蓝领,很多都是来自大马柔佛的,他们习惯每日进出关口,赚了新元,再回到马来西亚花费。现在关口限制,不能自由进出,加上他们家中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顾,所以只好回到大马找工。
另一方面,网购量的增加也为失业者提供了机会,很多人加入grab成为送货司机,有空就帮人送货,要不就在家里躺着,这样的工作形式提供了自主分配时间的自由度。
其实工作是有的,只是没有适合的工作给适合的人,所以造成了“工作等人,人等工作”的这一种情况。
04 洪益兴 教育平台经营者
我原是一名电视节目监制,同时也是理工学院的兼职讲师。去年12月,我转换了跑道,在网上创办了教育平台。疫情期间,手头上很多拍摄工作被迫停止,很多项目因此都被卡住,时间突然多了,反而让我深思。
我已经40多岁了,之前在事业上我已感到面临瓶颈,加上电视制作是一份负荷重的工作,我是否还有足够的精力去应付,接下来的20年职场生涯又该如何走下?
在家“躺平”的日子里,我每天看着孩子,孩子看着我,我开始总结过去,思考未来。这段时间,我看了很多书,本来想再考一张文凭,但后来在上了一个个人成长课程后,我有了新的想法。
我是新加坡第二批特选课程的学生,接着的是双语文、双文化的教育,在毕业后也一直朝向与华文有关方面发展,事业上可说是如鱼得水,可当我看到著自己孩子讨厌华文的态度,总让我感到有点无力感,特别是他们对华文的负面情绪很强,根本无法教导,所以我突然起一个念头,跟业内的朋友开拓华文教育平台,通过故事、游戏、戏剧与互动模式,让孩子们产生兴趣。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