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有超过60万存款就能舒适退休? 很多新加坡人都这么认为

2025-02-04     清禹     3449

65岁有超过60万存款就能舒适退休? 很多新加坡人都这么认为 昨天(2月3日)是立春,也是很多新加坡华人去银行存钱“存福气财气”的日子。

凑巧的是,英文报章刚好刊登一篇题为“为何很多人认为有超过60万元就足够退休”的财经文章。

红蚂蚁没有立春存钱的习惯,但对60万新元够不够退休的课题感兴趣。

先来看一组数据。

80%的新加坡人最想在几岁退休?

答案:65岁。

退休后每个月需要多少退休金才足以舒适生活?

答案:2500新元。

这是新加坡金融保险业者Singlife针对3000名18岁至65岁的新加坡人展开调查得出的“黄金数字”。

Singlife其实是问这3000名新加坡人,觉得自己需要多少储蓄,才能实现财务自由(无负债,可以随心所欲消费)?参与调查者给出的中位数金额是:

61万2045新元。

他们认为,如果在65岁退休时有这笔存款,就能让他们在65岁至85岁这20年里过上舒适的退休生活,每个月支配2550新元退休金。

65岁有超过60万存款就能舒适退休? 很多新加坡人都这么认为如果大家的退休生活是在住家附近坐上一下午,那每月2500新元应该够用。(海峡时候)然而,任何一名理财专家都会说告诉你,这只是“纸上谈兵”,实际上是不够的。

因为这笔钱还没将“活过85岁”的可能性,以及“可能出现巨额医疗开支”的情况纳入考量,也没有涵盖定期出国旅游的预算。

对那些生活比较节俭的年长者而言,退休后每个月有2500新元确实够用,但对那些喜欢出国旅游,随心所欲来一场说走就走旅行的退休人士而言当然不够。

更何况,都已经来到“人生下半场”,不适时宠一宠自己更待何时?

若是我有一百万就能高枕无忧?社媒上经常看到这样一种说法:

若是我到40岁已经有100万新元存款,就可以舒舒服服退休啦!

但在现实中,100万如果不拿去投资“钱生钱”,从40岁起每个月花费3000新元,100万也只够过上27年,而且还是在没有通货膨胀,也没有严重疾病的情况下。

以此类推,即使65岁退休时有100万存款,每月花3000元,也只能花到87岁左右。如果你是一位长寿老人,到时若没有其他收入就会捉襟见肘。

65岁有超过60万存款就能舒适退休? 很多新加坡人都这么认为(海峡时报)多少钱才够退休?这道问题的答案肯定是:多多益善

然而,我们都知道不可能有源源不断的退休金,除非我们提早理财将退休后的财务计划安排妥当。

在上述调查中,80%的新加坡人认为,每月3000新元可以让他们享受舒适的退休生活,包括拥车和短期出国旅游

参与调查者有80%希望在新加坡退休。其余的希望前往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泰国换个环境退休。他们相信,这些国家的生活费较低廉,生活节奏较慢,天气也不相对更凉爽舒适。

有趣的是,有多达60%将旅游设定为退休后的首要活动。

65岁有超过60万存款就能舒适退休? 很多新加坡人都这么认为60%新加坡希望退休后能经常出国旅行。(海峡时报)另外有50%受访者想在退休后多陪陪家人与爱人,也有50%希望在退休后尝试一项年轻时没有时间参与的嗜好。

了解自己退休后的需求很重要。这将指引我们设定每个月所需的退休金额,然后从今天开始想办法存钱实现目标。

若想在65岁至85岁期间每个月有3000元花,就必须在65岁时存满72万新元。对很多人而言,这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但,它真有那么遥不可及吗?

其他国家的人民我们不清楚,但新加坡人若用好公积金,就有机会做得到。

让公积金退休户头为你“生财”很多理财专家都不约而同提到一点:新加坡打工族如果经济许可,应先考虑在公积金退休户头存入超额存款(Enhanced Retirement Sum)。

以2025年为例,今年满55岁的公积金会员若在退休户头存入42万6000新元超额存款,在65岁之后,就能终身每月领取大约3300新元的入息,一直到离开人世为止。

这就是公积金一直在宣传的“终身入息计划”(CPF Life)

先声明,红蚂蚁不是在帮公积金打广告,而是在咨询多家银行的退休投资计划后,真心觉得终身入息计划不错,不希望蚁粉错过。

65岁有超过60万存款就能舒适退休? 很多新加坡人都这么认为位于碧山的公积金大厦。(联合早报)在文章开篇的例子中我们看到,要在65岁至85岁期间每月领取3000新元退休金,就必须在65岁时有72万新元存款。

然而在公积金终身入息计划下,只要55岁在退休户头存入42万6000新元超额存款,就已经能够保障65岁起,每月领到3100新元至3300新元的退休金。

65岁有超过60万存款就能舒适退休? 很多新加坡人都这么认为在终身入息计划下,每月想领取的入息与相应岁数必须拥有的存款对照表。(新加坡公积金官网)换句话说,原本需要准备的72万新元当中的“余额”(29万4000新元),就可以考虑拿去投资其他金融工具,例如风险较低的定期存款、国库券(Treasury Bills,简称T-bills)和新加坡储蓄债券(Singapore Savings Bond,简称SSB),也可以考虑私人年金或产生入息的其他投资。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