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亚洲经济应该何去何从

2022-02-11     缘分     19919

通货膨胀究竟只是暂时存在,还是一直处于这种状态?货币政策一时之间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现在推出紧缩性货币政策,有可能对经济复苏带来不利影响,但如果放任不管,通货膨胀可能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影响,迫使政府采取紧缩性政策,一些意识到这一点的人士也指出了通胀带来的风险。”他强调,此外,还有很多国家还需应对另一个棘手的问题。

他表示:“疫情前期,亚洲和其他地区的一些国家采取积极抗击病毒的态度,如今又无奈地选择与病毒共存,并开始开放口岸,人们的生命安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开始变得更加尖锐。当然,这也是新加坡需要面对的问题。”

此外,不平等的现象也在世界各国和各国内部愈演愈烈。

在国家内部,新冠疫情对每个行业和职业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尤其是低收入群体,他们的工作因为疫情变得不稳定,收入也大大减少,同时,随着物价的上涨,国内的财富差距也越来越大。有人将这种经济恢复称为“K型复苏”。此外,如果一直让孩子进行居家学习,可能会对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带来不利影响,也会长期影响中层阶级的社会流动性。

后疫情时代,亚洲经济应该何去何从

尽管许多国家都采取了措施来保障社会稳定,但这些措施是否能一直进行也是一个问题,因为持续不断的疫情已经令许多国家的财政赤字不断增加,如果未来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能会影响经济的复苏并提高偿债成本。

何伟伦教授表示:“世界本就相互关联,其他地区发生的事必定会影响亚洲的经济复苏。”

全球化只是权宜之计?

朴信永博士认为,国际合作对亚洲来说可能是个好出路。

她说:“国际之间的合作对遏制新冠病毒传播和恢复经济至关重要,尤其是各国在控制病毒,研究、生产、运输疫苗上的合作。”

她认为,随着全球价值链的重组,区域价值可能会对经济增长和复苏做出更大的贡献。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加强互联互通,促进贸易便利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价值链的活力,从全球供应链中断中恢复过来。区域合作还需要调动资金,为后疫情时代做好准备。政策制定者还必须再次关注到中长期内面临的挑战,例如不断增加的债务、不平等现象加剧、频繁的自然灾害以及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极端天气。”

关于以上这一观点,三人都达成了一致意见。

朴信永博士还推断这是60多年来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预计增长最缓慢的时期。

“从长远来看,新冠疫情很可能减缓全球经济的增长,而且严峻的疫情和经济倒退往往会导致更多的残疾,引发健康和教育问题,进一步对劳动生产率产生不利影响。”

数字科技是否能带来一丝希望?

朴信永博士指出,虽然新冠疫情确实给亚洲造成了重大冲击,但也推动了数字科技的发展。

她说:“新冠疫情期间,人们将生活和工作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越来越多的事例也都在表明,网络能够维持社会的正常化生活。”

数字平台带来的新商机和经济价值也为数字经济带来了福音。

后疫情时代,亚洲经济应该何去何从

同时,她还提醒我们:“发展数字经济还必须注重数字安全,否则也会对亚洲经济的复苏带来潜在隐患,我们需要大力投资数字连接、人力资本和数字技能,尤其需要开展数字扫盲活动,加强数字意识,进一步推动数字产业的发展。此外,我们还必须制定相关规定和条例打造数字框架,改善数字生态系统,促进数字产业的发展,从而使数字经济获得最大化收益。”

此外,郝福满教授还表示,某些时候我们还需要适当调整货币政策。十多年来,高额债务和生产力、创新精神之间总是乏善可陈,从结构上来讲,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是供应,而是需求。

“我们很难评估这会对全球经济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尽管过去发生了高通胀,但我们必须端正心态来关注这一点。”

对此,LKYSPP的吴木銮教授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数字基础设施在发展中国家会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何伟伦教授还认为,新加坡和世界各地政策制定者们的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他如此说道:“如何让经济变得更稳定、具备更强的复原力,如何令社会变得更加包容,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各国科学的治理,以及有效的区域与多边合作。”

文章来源:Global-is-Asian,2021年11月22日,星期一

作者:Global-is-Asian 智库供稿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内容来自于作者,不代表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官方机构观点

后疫情时代,亚洲经济应该何去何从

转载请注明来源:狮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