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擁有一套私宅是許多人的願望之一。雖然公寓價格昂貴,但其增值潛力以及附帶的設施,如健身房和游泳池,使其仍然充滿吸引力。
此外,作為個人財務和生活水平不錯的象徵,公寓也被視為提升社會地位的一種方式。
然而,隨著新加坡的房價不斷攀升,購買公寓的門檻愈發提高。自2009年以來,私人住宅價格在15年內增長了一倍多,年增幅約為7.5%。這意味著普通收入者現今面臨著巨大的購房壓力。
為了應對這種趨勢,越來越多的開發商選擇推出較小單位的新公寓,以保持總價在買家可以承受的範圍內。
例如,一些項目推出的三居室單位面積從850平方英尺到926平方英尺不等,價格區間為207萬新元到219.8萬新元。
這些單位雖小,但設施和生活方式上的吸引力卻不減。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是否應該放棄更大的組屋,去競購這些相對較小,但充滿潛力的私宅呢?
哪些人適合用組屋換公寓?
儘管面積上可能有所"縮水",但許多人仍青睞新推出的公寓。很多買公寓的人相信,這些新房產有更大的升值空間——尤其在直接從開發商購買時而不是買二手的。
這樣的投資策略在最近幾年也得到了印證。一個案例顯示,某項目的三居室單位價格自2021年推出以來增長了約20%。而多數購房者也認為,在房產未取得臨時入住許可前購買,並持有至一定時期後轉售,往往能帶來可觀的回報。
新加坡轉售公寓的價格指數一路攀升,圖源:99.co
此外,新公寓的市場營銷也讓它相比組屋極具吸引力。
公寓開發商在推銷新項目時,會強調其生活方式及潛在投資價值。走進樓盤的展示中心,優雅的裝修及高檔的內飾布置往往讓消費者夢想擁有其中,即便這些單位比他們現有的家小。
圖源:見水印
然而,在為更小的空間支付更高價格的決策上,許多人更多還是從長期投資角度考慮。
一個事實是:如果房地產市場保持良好,私宅的升值速度可能快於組屋。這是因為政府在組屋中的價格控制相對嚴格,而私宅則更能隨市場動態調整價格。無論是出於財務考慮還是生活目標,轉向私宅有其合理性。
圖源:99.co
對預算不足的話一些人來說,如果無法購買新公寓,選擇較舊的二手公寓或許是一個折中選擇。這樣可以以較低的每平方英尺價格獲得更大的居住空間,同時享受私宅的便利。
但不論如何,換購較小公寓最關鍵的還是得問自己一個問題:這是否符合你的長期目標和實際需求?這類決策涉及很多因素,每個人都需結合自身情況仔細權衡。
如果你的首要目的是擁有一套公寓——無論是出於為孩子選學校還是追求新的生活方式等原因,那麼不管是轉售的還是全新的,組屋換公寓都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