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补习经济:从学业军备竞赛到教育公平之争

2025-03-05     静姝     3746

补习班、课外辅导、学科冲刺课程,已经成为新加坡家庭教育投资的“标配”。

新加坡补习经济:从学业军备竞赛到教育公平之争

在“怕输”(Kiasu)文化的驱动下,家长们不惜重金为孩子铺路,甚至催生了补习中心在学校门口发传单、用“名牌包”吸引报班的荒诞现象。

这场教育内卷的根源何在?政府的改革能否缓解焦虑?

补习支出激增 从“教育投资”到“学业军备竞赛”

补习支出持续攀升

根据新加坡统计局2024年12月发布的家庭支出调查,2023年家庭每月教育支出平均达404.2新元,相比2017年的340新元增长18.8%

其中,私人补习支出是主要驱动力,占总教育支出的近四成。

值得注意的是,收入最高的20%家庭,每月补习支出高达162.6新元,是收入最低家庭的4.5倍,这意味着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正在加剧。

新加坡补习经济:从学业军备竞赛到教育公平之争

补习行业的“繁荣”

新加坡教育部注册的补习中心已超过950家,不仅提供学科辅导,还覆蓋体育、艺术等特长培训,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例如,针对“直接招生计划”(DSA),体育学院、艺术培训机构利用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提升竞争力,单科补习费用可达每月200新元以上

家长的典型选择

43岁的Madam Janice Tay曾为备战小六会考(PSLE)的女儿,每月支付700新元的补习费,最终女儿成绩提升,进入心仪中学。

她坦言:“补习虽非万能,但如果没有额外支持,孩子可能落后于同龄人。”

这种心态普遍存在,甚至影响到明星家庭——著名歌手孙燕姿因辅导孩子备考PSLE暂停工作,此事曾引发社会热议。

驱动因素 竞争文化、政策改革与结构性矛盾

“怕输”文化

新加坡教育体系以分流制度著称,从小学三年级的天才班(GEP)选拔到小六会考(PSLE),层层筛选强化了竞争意识。

家长普遍认为,补习是确保孩子进入名校、获得优质资源的“保险”。

一旦落后,未来升学和职业发展可能受限。

新加坡补习经济:从学业军备竞赛到教育公平之争

政策改革的“双刃剑”效应

近年来,教育部推出多项改革以减轻学业压力,例如:

取消年中考试

改革PSLE评分系统,由原来的T分制改为等级制

推行科目编班制度,降低竞争焦虑

然而,这些措施未能遏制补习需求。

国立教育学院Jason Tan教授指出:“家长仍认为仅靠学校教育不足以让孩子脱颖而出,补习成为弥补差距的刚需。”

双语政策与学科短板

部分家长因自身语言能力不足,将中文等科目辅导外包。

Madam Janice Tay表示:“我们在家主要说英语,若不补习,孩子可能无法通过华文考试。”

尤其是计划申请本地大学的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程度的双语能力,这进一步推高了补习支出。

新加坡补习经济:从学业军备竞赛到教育公平之争

政府应对 教育改革与补习行业的博弈

结构性改革尝试

01 GEP天才班调整

2027年起,所有小学将推出校内增益课程,减少对外部补习的依赖。

02 考试制度简化

取消O/N水准考试,统一为剑桥SEC考试,减轻应试压力。

03 DSA计划公平化

限制补习机构通过非学术特长“包装”学生,确保招生公平。

教育部的“纠偏”呼吁

教育部长陈振声多次强调需“拓宽对成功的定义”,反对补习中心以成绩为噱头营销。

他直言:“若补习仅因家长焦虑,而非孩子需求,则背离教育本质。”

矛盾与挑战

尽管政策频出,补习行业仍蓬勃发展。

家长对改革的信任度有限,认为升学竞争的本质未变。

例如,PSLE改革后,成绩仍以“分档制”呈现,细微差距可能影响学校选择,迫使家长继续依赖补习。

社会影响 教育公平与家庭负担的隐忧

阶层固化风险

高收入家庭通过补习巩固优势,而低收入家庭难以承担额外支出。

数据显示,收入最低20%家庭每月补习支出仅36.3新元,教育资源差距进一步扩大。

新加坡补习经济:从学业军备竞赛到教育公平之争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