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6日,新加坡教育部長陳振聲官宣了一項影響深遠的升學改革:自2028年起,聯合招生計劃(JAE)初級學院(JC)的入學標準將從L1R5(六科積分計算)調整為L1R4(五科積分計算),總積分要求從20分降至16分。
這不僅是新加坡近40年來最大的一次升學機制調整,也意味著新加坡的教育理念將更加強調精而深,而非一味追求「科目數量」!
在亞洲,新加坡的教育體系一直以嚴格、精英化著稱。
但這次改革打破了以往「考得越多越有競爭力」的傳統思維,更加聚焦學生的深度學習和全面發展。
新加坡教育部的數據顯示,目前95%的JC學生都能適應A-Level的學習節奏,但同時,超過30%的學生報考了8科或以上,導致課業壓力過重,影響了學生對興趣和能力的探索。
新政策的推出,正是對這一痛點的精準調整。
政策核心 從L1R5到L1R4,關鍵變化在哪裡?
科目減少,但學術基礎不變
01 現行L1R5標準(六科計算)要求
第一語言(英語或高級母語)
五門最佳科目(需包含數學/科學和人文各三門)
02 2028年L1R4標準(五科計算)
第一語言(英語或高級母語)
四門最佳科目(仍需包含數學/科學和人文各三門)
這一調整意味著:
學生可以少考一門非核心科目,但數學、科學和人文的均衡要求仍然保留,確保學科基礎紮實。
積分計算門檻更嚴格,但更符合全球教育趨勢,讓學生能夠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領域。
加分機制調整,特長生迎來優勢
在L1R5時代,學生最多可獲得4分優待分,但從2028年起,加分上限降至3分,並且:
選修華文、馬來文、泰米爾文等語言特選課程(LEP)仍可獲得額外2分,總加分最高可達5分。
勵仁高中(Millennia Institute, MI)的錄取積分門檻也同步調整至20分,確保教育公平。
對於具備語言特長的學生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利好!
政策背後的考量 從「應試導向」到「全人教育」
1989年的標準已經「過時」
L1R5標準是在1989年推出的,那個時候新加坡A-Level的通過率僅65%,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提高JC生源的學術能力。
但如今,2023年的A-Level及格率已經達到95%,大部分學生都能順利完成學業,過多的考試科目反而成為限制學生興趣發展的負擔。
全球教育趨勢:學術均衡vs個性發展
近30%的JC學生選擇了8科或以上,課業壓力過大,影響了他們參與課外活動(CCA)、競賽和社會實踐的時間。
減少一科考試,意味著學生可以用更多時間去參與創新項目、實習或體育活動,提升綜合競爭力。
留學生群體的適應性增強,減少一門科目尤其利好非英語背景的國際生,讓他們能更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領域。
新政對留學生的三大影響
個性化發展更清晰
留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擅長領域選擇5門科目,例如:
理科生可以選擇數學、物理、化學+1門人文,放棄非優勢科目。
文科生可以選擇歷史、文學、經濟+1門跨學科科學,提高競爭力。
語言特長生迎來加分黃金期
華文、馬來文、泰米爾文課程的加分規則不變,對於中文背景的留學生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課外活動和綜合能力成錄取關鍵
隨著學術壓力的降低,學校更傾向於考察學生的課外成就,比如:
體育:獨木舟、曲棍球、田徑等CCA項目的競爭力大幅提升。
領導力:參與學生會、社會志願活動成為「軟實力」加分項。
科研: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等高校的中學生科研項目,將成為提升背景的重要途徑。
抓住新政機遇
01 選課策略:學術優先,動態調整
理科生:數學、物理、化學+1門人文,放棄不擅長的理科。
文科生:歷史、經濟、文學+1門科學,強化批判思維。
02 背景提升:用好「省出」的時間
參與科研:申請NUS、NTU的中學生實驗室實習。
豐富CCA經歷:加入獨木舟、戲劇社等課外活動,提升多元能力。
03 語言能力強化:用好LEP加分
選修華文特選課程(LEP),爭取額外2分加分。
參加語言文化交流項目,提高綜合競爭力。
新加坡此次JC入學標準改革,核心在於從「數量競爭」轉向「質量提升」。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extpage}對於留學生而言,這不僅是降低了申請門檻,更是一個重新定義競爭力的契機。
如果能合理規劃學業、充分利用課外時間,未來升學和職業發展將迎來更廣闊的空間。
2028年新政實施後,首批受影響的是2025年入讀中二的學生,因此,有意赴新留學的家庭應該儘早規劃,以充分把握這一教育改革帶來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