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超市买东西,你会先看什么?
是价格?还是分量?
但不论以价格或分量作为主要依据,却还是害怕买贵?
未来,上述情况或许将迎来解方。
新加坡消费者协会将与本地主要连锁超市合作,于今年较迟时候于指定门市展开试点计划,为特定商品提供单位定价。
参与计划的超市集团包括平价超市、昇菘、冷藏公司、巨人超市及百美超市。
所谓的单位定价,意即除了商品售价,还会有细至每公斤或每升的价格,可供消费者参考。
例如,某某商品会显示“每公斤X新元”或“每升Y新元”的明码标价。
提供单位定价的商品将包括白米、肉类、鸡蛋、食用油和蔬果等日常用品。
这张照片显示,在法律规定必须明码标示单位定价的澳洲,一款3升牛奶的价格为4.50澳元,其单位定价为每升1.50澳元。(互联网)标示单位定价有何好处?红蚂蚁自认是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购物时,偶尔会拿出手机计算特定商品每公斤或每升的价格,借此比较不同品牌,甚至不同商店之间商品的真实差价。
相信这也是不少精打细算的消费者会做的事。
随着未来各超市试行提供单位定价,意味着消费者可以省去间中还要拿出手机换算的繁复,单位价格一目了然,更容易货比三家。
对于没有上述习惯的消费者而言,更是天降福音。
单位定价能让商品价格更透明,消费者较不容易被包装手法所蒙混。
近几年,不少制造商为了避免因提高售价而流失顾客,纷纷采取一种名为“缩水式通货膨胀”的策略。
缩水式通货膨胀,意即售价不变,但分量减少。
打个比方,一些零食的包装大小尽管仍与过去一样,但打开来却会发现,里面全是空气,薯片的分量远比过去少得多。
单位定价能让这种伎俩无所遁形。
反过来,列出单位定价,也能避免消费者被商家把商品包装做得更大,价格却以更大幅度调涨的促销手法牵着鼻子走。
列出商品的单位定价,能让消费者作出更明智的消费选择。(新明日报)其他国家推行的成效澳洲在2009年开始推出明码标价的措施,当地售卖日常用品的零售商必须为特定商品标上每单位定价。
这包括了面包、面粉、白米、鲜奶、鸡蛋、糖等食品。
规定实施后,当地的消费者权益组织CHOICE曾在2023年公布一项针对逾1000名消费者的调查。
该调查发现,标示每单位定价确实对消费者选购最划算的商品起到了帮助。
根据调查,当消费者在没有标示单位定价的商品中作出选择时,只有60%消费者能选出最划算的商品。
一旦提供了单位定价,这个比例便大幅提高至74%,显示消费者作出了更明智的消费。
列出单位定价有利于消费者在购买特定商品时,在各家品牌及商家之间作比较。(互联网)无论如何,CHOICE也提到,即使有了强制标示单位定价的规定,消费者仍在使用单位定价时面对困难。
这包括单位定价并非长时间展示、单位定价的字体太小,以及单位定价被其他标签遮挡。
因此,实施单位定价规定后,如何避免商家投机取巧是成败的关键。
把镜头拉回新加坡,新加坡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CCCS)将针对试点计划展开市场调查,收集消费者对单位价格的展示和益处等反馈。
这将为当局日后扩大落实单位定价措施提供指引。
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消费者行为来看,专家认为,消费者往往更倾向关注价格,而非分量。
同时,人们也有一种自动认知反应——即对低价会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偏好。
要求商家标出商品的每单位定价,能协助人们在上述心理机制下,作出更明智的选择。
但国外的实务经验也显示,即使有了相关规定,部分商家仍会尝试钻缝隙,在标示方面大作文章,例如故意把每单位定价字体调小,或在不显眼之处展示等等。
这都有赖相关措施在本地试行及全面落实后,消费者持续进行监督,并作出必要反馈,以免有违标示单位定价的本意。
诚然,单位定价更便宜,不一定代表商品的品质也好,但列出单位定价,至少可让消费者在资讯更充分透明的情况下选购,为消费者购买到更划算的商品提供多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