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剛於日前宣布,把限聚令擴充至私人場所,禁止兩個家庭以上的跨家庭聚會,公共場所的群聚人數也從四人收緊至兩人。
特首林鄭月娥說,此次推出防疫措施非常猛烈,但「合情合理」。她希望爭取時間推高疫苗接種率。
香港去年初就開始推行全民接種疫苗計劃,還給予不小的獎勵,當時頗讓我們羨慕,但社會的反應慢熱,至今接種率仍不達理想。
香港跟隨大陸,實行清零政策,多個月來一直維持很低的病例,也許這反而給市民一種虛假的安全感,沒有感受到接種疫苗的迫切性。
奧密克戎病毒的傳播威力突破香港的防線,已引起不小的恐慌。因為香港人口密集,高樓大廈林立,病例很容易翻倍。這次的緊急收緊,讓港人第一次面對疫情以來的最嚴密的限制措施。
儘管疫情急轉直下,「與冠病共存」對香港還不是一個選擇,因為這得看大陸的政策走向。
香港的動態清零策略拖延下去,更多外資和駐港人員也跟著「清零」出去,它所付出的經濟代價就越大,港人也許應該開始習慣每天有多起確診病例的現實。
北京冬奧過後,可能是「動態清零」開始鬆動的時機。
在歐洲,各國紛紛宣布解除防疫措施,瑞典衛生部長更直接了當地宣布「大流行已經結束」,「雖然病毒還在,但已不構成社會威脅」。
瑞典的「抗疫」從一開始就非常放任,不知道什麼叫做封城,限制措施也是做做樣子,全靠個人的自覺。
新加坡與冠病「共存」了多個月,每日新增病例連續多天創下上萬的紀錄。最新數據顯示,春節期間兩周累計病例已突破10萬起,每日平均新增超過8000。
以此速度發展下去,專家估計會在下周達到疫情頂峰。近日,社會上反而不見太多的恐慌,小販中心、商場等等處處人潮,一片景氣。
我們周圍每天都有親人、朋友或是同事傳出「呈陽」的消息,似乎印證了瑞典的看法,「病毒還在,但已不構成社會威脅」。
馬國內閣還沒有正式表態,也沒有立刻拒絕。
全球疫情形勢也許到了「否極泰來」的時刻。
各國被疫情搞到很疲勞,人們心頭的壓抑、民生的困苦,似乎已經比病毒更可怕。
美國的冠病口服藥Paxlovid已隆重登陸新加坡,我們看到結束疫情的苗頭了。
希望這不是想得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