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圖:張慧仙)
政府將在未來20到30年內,投入高達10億元提升現有的小販中心,並興建五座新的小販中心。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說,小販中心的運作模式需要順應時代變化做出提升,做到宜時、宜地、宜民。
傅海燕在接受《8視界新聞網》專訪時說,現在的小販中心的運作模式以及顧客的需要都已經跟以往不一樣,所以需要順應時代變化做出提升,變化要宜時。
「宜地,就要看附近居民需要什麼,不同的區有不同的需要,老區呢,可能比較多需要的是早餐、午餐;新區呢,更多需要的可能是午餐、晚餐,所以運作也不一樣。」
至於宜民,她指出,氣候變化導致天氣更加炎熱,我們可能需要更多的通風設施,小販中心也是一樣。
政府早前宣布,計劃提升小販中心的基礎設施,包括增設電動扶梯和電梯、擴建走道,以及加大使用大風量低速風扇。
加強無障礙通道,如電動扶梯、電梯和坡道。(圖:永續發展與環境部)
將在2025年投入運作的榜鵝海岸小販中心,具備寬敞的座位空間。(圖:永續發展與環境部)
突破基礎設施的局限 重建打造更好的空間
要建設這些設施,政府在興建新小販中心前可以在設計時納入考量,但要在現有的小販中心執行這些變化的話,就可能會受到局限。
傅海燕以通風系統為例指出:「如果在翻新(小販中心)的時候要加入(大型風扇)的話,不是很容易,因為我們原有的(建築)框架已經在那裡了,也不能夠提高屋頂。」
她說,新的小販中心安裝了新的大型風扇,非常的涼,很舒適,通風也比較均勻,不只是幾個座位感受得到。
托盤歸還處也是一個例子。傅海燕指出,當局早年在建設小販中心時,沒有設計指定的托盤歸還處,現在要設置指定地方的話,不一定能找到理想的空間。
「剩餘的廚餘或者是剩下的食物,如果能夠把它處理得好的話,就可以避免鳥類和昆蟲來這裡,給我們帶來干擾。」
當局下來計劃依據個別情況,對現有小販中心進行提升,或對基礎設施局限較大的小販中心進行重建,與此同時也會興建新的小販中心。
為了降低對居民和小販的影響,政府會輪流展開重建工程。傅海燕說:「我們可能就做一個音樂椅這樣的,就是先做了一個,然後搬過去,然後再接下來重建另外一個。」
小販中心翻新提升 食物會不會跟著起價?
民眾或許會擔心,小販中心翻新後,食物價格會調漲,傅海燕強調,翻新成本都是由政府來承擔,不會落到小販身上,攤位租金也向來保持穩定,跟翻新無關。
不過,她指出,小販的運作成本在近兩年有所上升,況且小販也會嚮往更好的收入,所以應該接受小販在適當的範圍內調整售價。
傅海燕說,當局的調查顯示,其實有不少的小販都因為在同個小販中心做生意久了,跟顧客有深厚的情誼,所以都不忍心將成本轉嫁到顧客身上,有的小販五到十年才漲價,漲幅就會比較多。
「我們也希望顧客更好地了解,就是我們小販們的價格,跟比如說咖啡店跟食閣,甚至是一些商場裡面的餐廳,其實還是差很多。所以雖然說是有上升的,但是我們也應該幫助他們,讓他們有更好的生活。」
攤販和食客之間的情誼 也是小販魅力所在
傅海燕說,小販每天在小販中心做生意,積累熟客,形成一種自然且特有的關係,也是小販的魅力所在。
永續發展與環境部長傅海燕在兀里村小販中心接受《8視界新聞網》專訪,並同攤販互動。(圖:張慧仙)
「比如說,我們去慣家附近的小販中心的話,那個攤主就會說『哎呀,你今天怎麼樣啊,很久沒有看到你的母親啦,你母親的身體是不是不好啦』,這樣的一個情系,其實就是小販中心的魅力。」
她說:「所以我們希望說,小販攤位還是由攤主自己本身來經營。我們希望我們的小販,還是傳承以往那種跟顧客有情系這樣的一個關係。」
對於小販中心食物越來越國際化,傅海燕認為,一定要有人願意不斷改進,想新點子吸引新的顧客群,這也是讓小販行列一直延續下去的動力,就像早期移民開始在本地當小販時,賣的食物味道也未必和家鄉的一樣,更多的是調整並售賣符合食客味蕾的食物,創新也能讓小販中心更具活力。
「就像本地顧客很多吃這個麻辣香鍋等等,所以它變成說這裡有這樣的一個生機,把一些價格比較經濟的、合適的帶到小販中心裏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