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8月9日,新加坡独立的那一刻,李光耀站在这个资源匮乏的小岛上,面对不到200万人口的现实,扔下一句话:“没有移民,新加坡将衰落。”这话听起来像危言耸听,但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它成了预言的回响。
那时的新加坡,国土720平方公里,没矿产、没石油,连淡水都得仰仗马来西亚。1965年,人口刚过180万,失业率高达14%,港口冷清,街道破败。
可你再看2023年,这个小岛GDP飙到4290亿美元,2024年护照免签192个国家,通行力全球第一,连全球富豪都挤破头想来插一脚。
这一切怎么来的?答案简单得让人意外:移民。但这不是随便拉人填坑,而是像下棋一样,一步步算出来的政策演变。
移民,在别国可能是麻烦,在新加坡却硬是用事实证明,小国能靠“外人”逆袭成奇迹。
01 生育危机下的破釜沉舟
先说个扎心的事实:新加坡人不太生孩子。2009年,李光耀在丹戎巴葛国庆晚宴上直言,华人生育率只有1.14,比日本的1.37还低。
李光耀晚宴演讲 25到40岁的新加坡人里,超过30%单身且无子女;结了婚的,平均也只生1.28个孩子,远低于2.1的更替水平。这不是小事——劳动力萎缩,老龄化加剧,经济迟早撑不住。 2023年,新加坡65岁以上人口占比已逼近20%,而出生率还在1.1左右徘徊。政府算过一笔账:照这趋势,到2050年,劳动人口将从现在的390万缩水到350万以下,年轻人得扛起三倍于现在的养老负担。
日本是前车之鉴。生育率1.37,人口从1.2亿跌到2055年的9000万(人口预测),经济死气沉沉,政府砸了几轮巨额刺激也没起色。2000年,日本还有3.6个劳动者养一个老人;到2055年,这比例将跌到1.2。
新加坡不想重蹈覆辙。李光耀说得直白:“没移民,老龄化会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所以,移民不是锦上添花,是破釜沉舟。
但新加坡没乱抓人。政策很挑剔:只收能提升国民平均能力的,至少中学学历,最好大学毕业。1965到1970年,第一波10万移民从中国、印度、马来西亚涌入,他们扛锄头、填沼泽,把新加坡从泥泞里拉出来。
到2008年,外国人总数达168万,其中70%是临时工,30%是永久居民(PR),筛选标准像筛子一样细,确保新人不拖后腿,还得融入种族平衡的社会。
02 从出力到出脑的转身
别以为新加坡一直是高大上的金融中心。
1965年建国时,它穷得叮当响,经济靠港口吃饭,失业率14%,人均GDP不到500美元。政府没别的招,先把门打开。
1965到1970年,10万移民来了——福建人背着包袱下船,第二天就上工地挥汗;印度家庭挤在木屋里,用微薄工钱撑起孩子读书的梦。这些“汗水移民”硬生生把新加坡的基础搭起来:码头修好了,沼泽填平了,经济年均增长8.4%,到1980年,人均GDP蹿到5000美元。
可到了1990年代,游戏变了。新加坡港1995年货柜吞吐量达1000万TEU,全球第一,高楼林立,街道干净得像样板间。政府却没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他们看得很清:体力活能让你站起来,但站得高还得靠脑子。于是,移民政策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从“出力”转向“出脑”。
1990年,永久居民(PR)计划启动,目标锁定高技能人才。从1990到2000年,外国专业人士从5万涨到10万,翻倍增长。这些人不是来搬砖的,而是搞芯片、玩资金的。1997年,新加坡砸钱建了个生物科技园,吸引全球顶尖科学家,把岛国硬生生拽进亚洲生物科技中心的位置。
新加坡科学园 想像一下:一个印度程序员坐在滨海湾敲代码,帮新加坡挤进科技前沿;一个中国老板带着资金落地裕廊工业区,工厂流水线轰隆作响。从1990到2000年,GDP从500亿美元跳到1000亿美元,新加坡从“活下来”变成了“飞起来”。
谁会想到,一个靠苦力起家的小国,能这么快把“人”变成“智”,硬生生从第三世界蹦到第一世界?
03 高净值人士为什么来
2000年,新加坡已是“亚洲四小龙”之一,但本地人开始不乐意了。
房价从1990年的100点涨到2000年的150点,50%的涨幅让年轻人叫苦连天;工作竞争加剧,有人抱怨“外人抢饭碗”。政府没硬怼,而是悄悄调舵:收紧移民口,只盯着“高价值”的人。
2016年,全球商业投资者计划(GIP)升级,投资门槛从2004年的100万新币飙到250万新币。你可能觉得,这么贵谁还来?
结果呢,2020到2022年,GIP平均每年硬是拉来60多位高净值人士,带来几十亿新币投资,金融、科技产业直接起飞。2023年,新加坡金融业占GDP比重达14%,科技研发投入占2.6%,全靠这些“贵客”撑场。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