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纪行(三):
牛车水——众神栖居的文明交融地
文/王尤清
新加坡牛车水,一片浓缩著华人奋斗史的土地,不仅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记忆,也成为多元文明交融的缩影。漫步其间,犹如穿越时空的长廊,每一个街角都写满了历史,每一座建筑都低语着信仰的故事。在这里,天福宫的香火缭绕,佛牙寺的钟声悠扬,马里安曼庙的神像肃穆,詹美回教堂的宣礼声空灵回响——四大宗教场所汇聚一隅,灯火交相辉映,让牛车水成为信仰包容的奇迹。
一
此时,新加坡正值雨季。阵雨过后,阳光透过云层,洒落在牛车水的街巷。走下公交车,一眼便看到牛车水最醒目的地标——佛牙寺龙华院。这座融合了唐代风格的佛寺,金碧辉煌,庄严肃穆,仿佛让人一瞬间穿越到盛唐时期的大雁塔。
佛牙寺
佛牙寺的主体建筑巍峨壮观,层层飞檐下悬挂着铜铃,微风拂过,清脆悦耳。走进寺院,一股宁静之感扑面而来,梵音悠扬,香雾缭绕,寺内供奉著佛祖释迦牟尼的佛牙舍利,吸引著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
走进佛堂内,僧侣们静坐诵经,信众们手持香烛,虔诚礼拜。虽然佛牙寺的历史不算悠久,但内部设计精美,展示的佛教艺术和历史丰富多彩,生动讲述了数千年前的佛教文化故事。我跟随人流,来到第四层,透过玻璃隔断屏,凝视那枚传说中的佛牙舍利(佛牙舍利被安置于由320公斤黄金制成佛塔之中),感受到一股庄重肃穆的气息。在这一刻,世俗的喧嚣仿佛远离,内心沉静无比。
站在佛牙寺的露台上俯瞰牛车水,远处高楼林立,而身旁却是千年佛教文化的见证。现代与传统并存,物质与信仰交融,佛牙寺不仅是宗教圣地,更是都市人寻找心灵慰藉的归处。
二
离开佛牙寺,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转入另一条街巷,忽然间,一股异域风情扑面而来——眼前是一座五彩斑斓、雕刻精美的印度教庙宇,这便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印度庙宇——马里安曼兴都庙。
庙宇的正门是一座高耸的塔门(gopuram),这座新加坡最古老的印度教寺庙建于1827年,门塔高耸六层,上面雕刻着湿婆、杜尔迦与甘尼许的神像,色彩斑斓,繁复的纹饰如一部立体的《摩诃婆罗多》。庙内供奉的是马里安曼女神,信徒们相信她能保佑健康,驱除疾病。
马里安曼兴都庙
正值祭祀时刻,身着传统纱丽的妇女和赤裸上身的男子围绕着神坛虔诚膜拜,祭司在火焰前吟诵经文,悠扬的诵唱声与钟鼓齐鸣,整个庙宇充满神秘而神圣的氛围。相比天福宫和佛牙寺的肃穆宁静,这里更显热烈奔放,展现了印度教充满生命力的仪式感。
庙外的小巷里,印度餐馆飘出阵阵咖喱香,手工艺店里摆满了金光闪闪的印度首饰和五彩斑斓的纱丽。置身其中,我仿佛一脚踏入了南印度的某个角落,感受到牛车水包容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
从马里安曼庙向前步行百米,詹美回教堂的淡绿尖塔与佛牙寺的金顶遥相呼应。这座清真寺低调而庄重,绿白相间的外墙,与四周热闹的牛车水形成鲜明对比。
詹美回教堂建于1826年,由印度穆斯林商人建立,是当年南来穆斯林的精神寄托。清真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风格融合了南印度与欧洲新古典主义(也即印度莫卧儿与殖民地)风格,拱门优雅,门廊上阿拉伯文镌刻的《古兰经》经文与华人商铺的繁体招牌并肩而立。
詹美回教堂
大厅内,信徒们跪拜祷告,宣礼塔上,悠扬的诵经声飘扬在牛车水的上空。伊斯兰信仰的虔诚与宁静,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当地人笑称:“这里可能是全球唯一一条百米内集齐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圣地的街道。”不同信仰的灯火在此交融,街角的面包店老板是潮州人,却能用泰米尔语与印度顾客谈笑——牛车水的魔力,正在于将“异乡”化为“吾乡”。
望着寺内肃穆的祷告场景,我不禁感叹,牛车水不仅是华人文化的聚集地,更是一个多元信仰共存的奇迹。在这里,佛教的钟声、印度教的诵经、伊斯兰教的宣礼声交织共鸣,形成一曲跨文化的和谐乐章。
四
夕阳将直落亚逸街染成琥珀色时,凝望天福宫,这座始于1821年由福建移民修建的妈祖庙,曾是华人登岸后叩谢海神的第一站。我不禁想起当年南来的华人祖先,如何在惊涛骇浪中向妈祖祈求庇佑,如何在异国他乡建立家园,又如何以信仰为纽带,在陌生的土地上扎根生长。
天福宫的屋檐高翘,雕梁画栋间镶嵌著精美的剪瓷艺术,栩栩如生的龙凤腾跃其间,诉说着华夏文化的辉煌。庙内梁柱未用一钉,全凭榫卯咬合,匠人的智慧与妈祖的慈悲一同被镌刻进木纹。天福宫不仅是信仰的载体,更是早期华人用血泪书写的生存史诗。
未完待续,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