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重启招标,全力打造第三座 “产蚊厂” 对抗骨痛热症

2025-04-09     静姝     2497

为进一步遏制骨痛热症传播,新加坡国家环境局近日启动第二轮招标,积极寻觅业者建设第三座 “产蚊厂”。该厂将专注生产携带沃尔巴克氏菌的雄性伊蚊,以此扩充伊蚊绝育计划的实施规模。

新加坡重启招标,全力打造第三座 “产蚊厂” 对抗骨痛热症

今年 3 月 28 日,环境局通过政府电子商务网站 GeBIZ 发布招标邀请,再次面向市场征集能够兴建并运营新设施的专业厂商,新设施将专门用于培育带有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的雄性伊蚊。此次招标截止日期为 5 月 13 日。回顾去年 7 月,环境局首次为第三座产蚊厂招标,然而,因建设新厂对技术要求高且需专业知识,投标方案未能完全契合技术规格与成本效益标准,最终流标,环境局也未透露上一轮投标厂商的具体信息。

此次重新招标,环境局做出策略调整,在设施建设与初期运营阶段,给予中标业者更多支持与操作灵活性,确保生产出高标准的带菌伊蚊,充分满足防控需求。

根据招标文件,第三座产蚊厂的相关费用将依据招标结果确定。新合约预计于今年第三季度正式生效,设施需在签约后的 12 个月内完成建设,并从 2026 年起投入生产与释放带菌伊蚊,一直持续至 2027 年 3 月底。前期目标为每周释放 200 万只雄性伊蚊,后续将逐步提升至每周 1000 万只。

新加坡重启招标,全力打造第三座 “产蚊厂” 对抗骨痛热症

当前,新加坡已设有两座产蚊厂,分别位于宏茂桥 5 道的科技坊二号(Techplace II)以及加基武吉,由环境局和科技公司 Debug by Alphabet 分别运营,每周共产出 1200 万只带菌伊蚊。自 2016 年推行伊蚊绝育计划以来,成效斐然。在释放带菌伊蚊的区域,雌性埃及伊蚊数量锐减 80%至 90%,居民感染骨痛热症的风险降低约 75%。按照规划,到 2026 年,该计划将覆蓋全岛 80 万户家庭,占全国家庭总数的一半。环境局将依据各地骨痛热症风险程度、雌性伊蚊分布状况以及带菌雄蚊的生产和释放能力,确定蚊子的释放地点。

新加坡去年骨痛热症病例超 13600 起,较前年增长近 37%。不过,据环境局官网统计,今年首 13 周病例累计 1200 多起,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七成多。环境局呼吁公众,务必定期落实五大灭蚊措施,包括铲松干硬土壤、清除花盆底盘积水、倒置容器防积水、定期更换花瓶里的水以及保持排水沟畅通并投放灭蚊药。同时,民众也需了解骨痛热症症状,如突发高烧(持续两到七天)、剧烈头痛、关节与肌肉酸痛、皮疹、晕眩与呕吐、鼻子或牙龈出血、皮肤易擦伤等,以便及时察觉异常、就医诊治 。

新加坡重启招标,全力打造第三座 “产蚊厂” 对抗骨痛热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