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國家忙著打電話派特使,希望和白宮談到好條件,儘可能降低關稅帶來的傷害,但也有像中國如此「奉陪到底」,鐵了心硬槓到底的。
但對普羅大眾而言,關稅是否會「讓美國再度偉大」,抑或是把全球自由貿易體系搞得支離破碎,畢竟還是有點距離的事,大家更關心的,恐怕還是自己的荷包會不會被影響?
說得更直接一些:
咱們買東西會變貴嗎?
新加坡2月份的整體通貨膨脹率已降至0.9%,是四年來最低水平,通脹問題好不容易稍緩,難道又要捲土重來?
蘋果是全球供應鏈整合最成功的公司之一,旗下產品的生產過程,往往涉及多個國家的參與。
據估計,蘋果手機iPhone的零部件來自超過30個國家或經濟體。
新款iPhone最核心的要件——A18處理器,是在美國加州的蘋果總部設計研發,生產由台灣的台積電進行,最終整架iPhone的組裝,則大部分是在中國大陸的代工廠完成。
這種多元化供應鏈,能優化生產成本,在承平時期是優勢,但在關稅戰陰影下卻是軟肋。
美國至今已對中國課徵了104%關稅,中國則展開反制,對美國實施84%關稅。
這對倚重中國生產線的蘋果勢必造成衝擊。從美國運入中國組裝iPhone的零部件會被中國課重稅,組裝好後輸往美國的iPhone又會再被美國關稅剝一層皮。
在這種情況下,蘋果未來必須承擔更多供應鏈轉移和重建的金錢和時間成本,這將推升旗下產品的生產成本,最後恐怕也將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隨著整體成本上升,蘋果或將對iPhone等旗下商品的全球定價進行修正,而非只針對調漲關稅的美國,最終使各國蘋果產品的售價上漲。
簡單來說,關稅戰將推高供應鏈和商業成本,企業未必能完全消化,因此消費者終究會感受到價格上漲。
美國運動品牌耐克(Nike)有一半的鞋子和約30%的服裝在越南生產,由於美國對越南課取46%關稅,美國消費者預計會買到更貴的耐克產品。
但對新加坡來說,從越南或其他亞洲國家進口這類商品並無關稅這一干擾因素,價格理論上不會和過去有太大差別。
此外,還有部分觀點認為,隨著美國對進口商品課取高關稅,包括新加坡在內的其他國家,說不定會有便宜貨可撿。
在高關稅作祟下,各國商品更難賣到美國市場,這些「無處安放」的貨品,必須有其他銷路。
這意味著,部分被美國以高關稅「伺候」的國家生產商可能會以較便宜的售價,把原本準備賣給美國市場,卻不得其門而入的商品,以更便宜的價格轉售至其他國家。
《南華早報》就報道,歐盟的政策制定者擔心在美國祭出關稅後,當地可能會湧入不少「特價」中國商品,對當地行業造成威脅。
無論如何,東西是變得更貴,還是更便宜,仍有太多變數,尤其是關稅政策依舊充滿不確定性。
而最令人擔憂的劇本,恐怕還是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一路走到底」,各國與白宮的談判沒有換來實質進展,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也選擇硬幹到底。
這樣一來,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將分崩離析,作為高度依賴貿易推動經濟增長的小國,新加坡經濟將被拖累,企業投資活動減少,各家公司停止招聘甚至裁員,薪水增幅減緩。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接下來還可能進一步對早前豁免的藥品和半導體加征關稅,這也是新加坡前兩大的製造產業,有可能會進一步對新加坡造成衝擊。
這一來,荷包」變瘦「的風險也就更迫在眉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