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大,一個連「媽媽」可能還不會叫的年紀,卻已在世上承受了最殘酷的命運。這名女嬰出生約兩周開始持續遭受親生父母的虐待——掌摑、咬手臂、掐小腿。直到兩個月大時,31歲的母親一怒之下將她重摔進嬰兒床,致其頭部重傷、不治身亡。
你若未細看報道,或許會以為這發生在戰亂之地,又或是某部影視劇中的悲劇情節。可這卻發生在我們的身邊,就在新加坡。
翻查新聞,今年4月,已有兩起親生父母虐童案被判刑,其中一起,便是上述的女嬰案——來源為8world新聞網,可查有據。另一宗則是一名四歲女童的母親與其男友對孩子長時間施暴,最終被法院判刑坐牢及打鞭。
令人心碎的,不僅是這些孩子短暫且痛苦的一生,更是這些本應為他們遮風擋雨的「父母」,親手奪走了他們的未來。
「若不愛,何必生?」
對於兩個月大的嬰兒,她究竟犯了什麼錯?又憑什麼在呱呱墜地之初,就遭遇人間最黑暗的一面?
這名女嬰的母親通過律師辯稱,她患有產後抑鬱症。是的,我們可以理解產後抑鬱是一種真實且嚴重的心理疾病,它讓一些母親在激素波動與身份轉變之間,承受巨大痛苦,甚至感到絕望。但問題是,這場持續數周的虐待,是她一個人完成的嗎?
她的丈夫——一個精神狀態正常、沒有診斷病症的成年人,是否真的毫無所覺?在妻子一次次的暴力行為面前,他是「無力阻止」?還是默許沉默,甚至助紂為虐?當然,事實是,這個女嬰的爸爸最終因此得坐牢反省。
我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這則案件後,收到了不少網友留言。有人憤怒,有人悲傷,也有人提出質問:「如果不喜歡孩子,為什麼要生下他們?」還有人建議:如果不願撫養,也可以尋求社會協助、安排領養。
這些聲音,雖樸素,卻有力量。正所謂:「既為人父母,則當有父母之責。」孩子不是玩偶,更不是情緒發泄的出口。他們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是含苞待放的花朵。
「一日為父母,終身為靠山」
我們常說:骨血既連,情義自深;一日為父母,終身為靠山。然而,這些被親生父母折磨致死的孩子,連一絲依靠都未曾擁有。
我不是心理醫生,也未曾有親友深陷產後抑鬱的深淵,我無法評斷一個抑鬱症患者在病症中所作所為的每個細節。但據媒體報道,這名女嬰在出生約兩周後即開始被虐待,而那時,她的母親理應還在「坐月子」期間。按華人傳統,坐月子期間應該有丈夫、家人照料。那她的丈夫、娘家、婆家,難道都沒有看出異樣?又或者,這場悲劇的背後,還有更多不為人知的疏忽與冷漠?
俗話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我們無意站在道德高地指責誰,但在一個生命已經失去的當下,反思與警醒是必須的。
養兒容易,育兒難;可貴在心
作為一名父親,我深知孩子年幼時有多麼耗神:換尿布、喂奶、哄睡、教說話、教走路……每一個階段都離不開陪伴與耐心。而這些過程雖瑣碎,卻是一個成年人學習責任、成長成熟的最佳時機。
正是那些夜半驚醒的喂奶、教孩子開口說「爸爸」的喜悅,才構成了親情的溫度,也築成了家庭的根基。
作為一名媒體人,我也見過個別「失職父母」。有些人覺得「生兒容易養兒難」,便躲在廁所里打遊戲,逃避孩子的哭聲與家庭的責任。他們或許忘了,古人云:「養不教,父之過。」生了不教,不如不生。
希望,是我們最後的選擇
我們終究不能改變過去的悲劇,但可以努力不讓它重演。
我們希望更多人能意識到:若身心未準備好承擔為人父母的責任,就應慎重選擇生育。而當遇到心理困擾時,求助不是軟弱,而是成熟的表現。社會也應給予有需要的家庭更多援助渠道,而非在悲劇發生後才扼腕嘆息。
願逝去的孩子安息,願每個新生的生命都被溫柔以待。願我們這個社會,對「父母」二字,有更深的理解,也有更高的要求。
請點擊《城市呼吸》系列報道,閱讀更多文章。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