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必吃什麼?推薦幾家米其林指南上榜的福建面~

2025-04-20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新加坡的亂旅行

人類是聰明而懶惰的動物,再加上我們對效率的執著追求,越短越簡單越好,這種思維也深刻地影響了我們的語言——縮略語因此大量誕生。在多語並存、多元文化交融的新加坡,縮略語如HDB、CPF 成了溝通橋樑。我身邊不少年長者雖然可能說不出完整的「Marina Coastal Expressway」,但他們對MCE 這些簡稱卻瞭然於心。

本地美食的名稱似乎也在走同樣的路數:BCM(肉脞面)、CKT(炒粿條)、BKT(肉骨茶)……而我最鍾愛的是HKM —— 福建炒蝦面。

以我個人的經驗,每當與親友聊起哪家小販攤最地道,HKM總是話題常客。福建炒蝦面是一道以黃面與米粉混搭為基礎,並加入食材如蝦、蘇東、蛋、三層肉等烹調而成。廚師會分幾次將蝦殼與豬骨熬制的濃湯淋在面上,蓋上鍋蓋,讓湯汁深深滲進麵條,形成特有的「濕炒」口感。上桌前配上叄巴辣椒、酸柑和邪惡的豬肉渣,是再經典不過的南洋風味。採用烏芭葉是最傳統和完美的打包方式,現幾近失傳。

關於HKM的起源,有不少說法。它最早被稱為Rochor Mee,出現在1930年代,由一位福建籍前海員在梧槽路開檔創製。

我們應該可以很放心地大聲說,福建炒蝦面是新加坡的發明,因為它在馬來西亞極為罕見,幾乎可以說,沒有HKM 的小販中心,很難稱得上是合格的小販中心。臉書上甚至有個「Hokkien Mee Hunting」的粉絲頁,記錄本地福建炒蝦面的蹤跡與評比。

美食所承載的,不只是味覺的享受,更是難解的鄉愁。其中有一篇貼文讓我印象深刻。一位旅居國外的新加坡人,真空打包了30包福建炒蝦面,人肉快遞到吉隆坡。攤主問他:「是幫朋友買的?」他說:「不是。」那其實是為自己囤的思鄉解藥。有人擔心麵條放久了會變得黏糊糊,但千萬別低估美食所承載的情感重量——它足以讓人甘願做一些他人無法理解的事。

在同一個粉專上,另一則新聞,讀了令人感傷。一名45歲患有末期癌症,愛吃福建炒蝦面的男子,因病情無法外出,臨終前,他在網上發文,請人幫他「代購」福建炒蝦面。當癌細胞擴散至全身,醫生鼓勵他:想吃什麼,就儘管去吃吧。男子因為生病,已經很多年沒吃到他最喜歡的食物了。當他把福建面放入嘴裡時,我相信他會露出那久違了的幸福表情。在那一刻,那可怕的病魔被擊敗了。

以下幾家福建炒蝦面都是米其林推薦,都是不錯的選擇,其中一家還是米其林三星Les Amis副總廚開的。地址自己去網上搜吧:-)


相关文章

  • 雙向奔赴!中國外交部表態:願攜手新加坡新一屆政府深化務實合作!且看新中關係35年"進化史"
  • 贏下惹蘭加由只是第一步 黃志明看來惹蘭了還得加油
  • 大選各區數據透露的信號:選民要的不是「這種反對黨」 給你好看
  • 股神巴菲特的15個投資建議,在新加坡必看
  • 新加坡2025年大選有哪些動向值得注意?【新加坡百問百答95】
  • 比爾蓋茨在新加坡找房!臉書聯合創始人也入籍新加坡,還有他們...
  • 中國香港VS新加坡,你的錢應該放哪裡?這3大誤區你一定要了解
  • 「你孩子沒記作業關我什麼事?」新加坡老師一番話炸翻家長群!
  • 比爾·蓋茨啟動"世紀慈善計劃":20年內捐出99%財富(1080億美元),基金會2045年關閉